Monthly Archives: November 2017

Hong Kong Philharmonic

Philip Chu 朱俊熹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VALTONEN Fantasy Overture: Circle within a Circle within a Circle
  • UEMATSU Final Fantasy VI – Symphonic Poem (arr.: Wanamo)
  • UEMATSU & HAMAUZU Final Fantasy X: Piano Concerto (arr.: Hamauzu)
  • UEMATSU Final Fantasy X: Theme music (encore)
    · Mischa Cheung 張加全, piano
  • UEMATSU Final Fantasy VII: Symphony in Three Movements (arr.: Valtonen)
  • UEMATSU Final Fantasy VII: Battle music (encore)

作为对最终幻想系列游戏的忠实拥趸(其实只是 VII 到 IX),我对这套节目是很好奇的。听下来比较失望——主要在于节目方面,港乐的演奏是靠谱的。

短小的序曲还算有趣。第六代没玩过,基本无感。第十代玩过一次,听这个钢琴协奏曲基本上没听出任何原来配乐的材料;到安可的主题音乐才算是听出了点熟悉的东西。下半场的第七代我可以说是烂熟于心了,但我觉得材料的安排有点出乎意料,比如说 Sephiroth 的主题音乐竟然第一乐章就出现了,感觉有点直接进入大结局的意思。我觉得这个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想要 be something it is not。最终幻想系列的游戏配乐无疑是十分杰出的,有一部分交给专业的交响乐团来演奏确实能出更好的效果(回家后听了 One-Winged Angle 的原配版,弦乐的滑音简直滑稽),但这些音乐最多也只能作为场景音乐存在。我觉得用交响乐队演奏这类音乐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最简练的方式将材料连接起来,并尽可能按原来的配器演奏。即使这样做也是有遗憾的,因为有些很棒的材料压根就不适合被交响化。我听到的这个版本配器改动过大,加入了很多新奇的音响效果,似乎是想要假装成一部深刻的杰作,最终变得不伦不类。幸好没买碟。

这次音乐会王敬缺席,梁建枫(不在照片中)代打,演奏员们穿 T 恤衫演奏。

音乐厅现场有扮相逼真的 cosplayer。

Philharmonia Quartett Berlin

At Hong Kong City Hall

  • MOZART String Quartet no. 8 in F major, K168
  •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op. 132 (1824?–25)
  • SCHUMANN String Quartet in A major, op. 41/3
  • MOZART Quartet movement (encore)
    · Dietmar Schwalke, violin I
    · Christian Stadelmann, violin II
    · Neithard Resa, viola
    · Dietmar Schwalke, cello

柏林人的时间表相当任性,先是星期六下午五点的音乐会,现在又有星期天晚上八点的。不管怎么说,柏林爱乐离开之后还能在听到音乐家们演奏的室内乐,让我感到幸福。

这是一场难忘的经历。柏林爱乐弦乐四重奏的音色美极了,特别适合开场的莫扎特 K168,听的时候甚至觉得也许莫扎特本人拉出来的声音大概就是这样。Schwalke 的琴声温暖柔和,不似许多组合那么咄咄逼人(技术也不算凌厉)。这种风格拉舒曼也可以接受。对于贝多芬作品 132,我觉得 PQB 的处理过于保守了——对于一个永远先锋派的作曲家,我还是更喜欢更前卫一点的风格。不过,算是知道了另一种 132 的打开方式。加演的莫扎特深得我心,但我忘了是哪一首了…

完了有签售。我于是买了一套他们的贝多芬四重奏全集(不知怎么捎上了门德尔松作品 81 的两个乐章)。CD 是 Thorofon 这个第一次听到名字的野鸡公司出的,和 BPO 自家厂牌的差别不要太大:乐章列表、录音时间地点、音乐家名字(组合应该是换过团员的)全部没有,网上能查到的单碟封地也不是全写了音乐家名字,简直逼死人。

The PolyU Orchestra

Legends & Legacies
Leung Kin-fung 梁建枫 conducts at Jockey Club Auditorium

  • BEETHOVEN Coriolan Overture, op. 62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488
  • Yellow River” Piano Concerto
  • Two Chinese pieces (encore)
    · Yin Chengzong 殷承宗, piano

今天打卡送上门的殷承宗,并没有太多感想。上次节日乐团让我想吐,我充分降低了预期。结果理大乐团超出预期,没出大错;莫扎特慢乐章木管组还有不错的表现。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mon Rattle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STRAVINSKY Petruschka (rev. 1947)
  • UNSUK CHIN Chorós Chordón
  • RACHMANINOFF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op. 44
  • PUCCINI Manon Lescaut: Intermezzo (encore)

我为这两场音乐会花了太多钱。我开票 15 分钟之后才意识到要买票,当我登上城市售票网的时候,第一场只剩最贵的(我当时想大家是不是都冲着郎朗去了,后来我才发现第一场有给政要留座,包括董建华先生;不过他没去,他的两个座位应该是送人了),第二场只剩最贵的两种。想想还是比飞去柏林划算,也比内地的划算,犹豫了半分钟之后还是出手了。只是后来郎朗伤退,感觉更肉痛了——我是想听赵成珍的,只是他还卖不到郎朗的价钱。

毕竟天团。还是值得。第一天坐第二排,第二天到第一排,超近距离观摩还是和以前远远听很不同的(虽然我相信远远听也一样很好很难忘)。不必再说团员们的个人能力了。这次觉得新鲜的是弦乐组,数十团员叠加在一起仿佛形成了更高一级的生命,贝斯齐奏的声波扑面而来,像是要把我托起;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喻。

关于乐曲本身的处理倒不能说是完全合乎我的心意了。最满意的是拉威尔协奏曲(俏皮)和《唐璜》(风流)。陈的《弦之舞》,没有参照,听来也不错。其实二十(一)世纪的大型乐队作品是相当过瘾的,尤其是交给柏林爱乐这种蔑视一切技术困难的团来演奏。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三交响曲据说是拉特和柏林的首次演出,带来新节目也算是有诚意。也许多年前的我会喜欢,但这个作品还是落后于它的时代了。这部作品被演奏得像是室内乐;这固然是乐队水准的体现,但并不切合作品末日浪漫的精神。彼得鲁什卡同样是有些冷静,够华丽不够癫狂。至于勃拉姆斯,很难说清楚我的感受。我是受了一些感动的,但又觉得演出并没有将勃拉姆斯的悲剧感完全呈现。

至于独奏家,我喜欢他对于乐句线条的处理和音色的控制。加演的《月光》似耳语,我就在琴板下方,仿佛只为我一人演奏,奇妙。——不过,如果是为了推广新专辑,要弹德彪西,为什么不弹《快乐岛》呢?拉特的加演选择也是奇怪。他先是停下来祝贺特区成立 20 周年,我还以为要演首喜庆的曲子呢,结果来个《曼侬·莱斯考》被流放之前的间奏曲…而且,我之前就已经听过了啊…

又:这两场音乐会座无虚席,但很遗憾都有手机响起。我亲眼看见乐手苦笑、翻白眼,似乎还和他们目光相接了,真是尴尬。音乐会终了,只听掌声雷动,却不见人起立鼓掌;我顶着后排观众的压力起身了,反正也看不见他们;我不太喜欢香港的 fellow concert-go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