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 di Santa Cecilia

Sala Sinopoli

  • PIAZZOLLA Grande Tango (arr.: Granci)
  • PIAZZOLLA Oblivion
  • PIAZZOLLA Libertango (arr.: Falasca)
  • PIOVANI Buongiorno Principessa (encore)
    Luigi Piovano, cello solo
    ……intermission……
  • STRAVINSKY Concerto in D “Basle”
  • TCHAIKOVSKY Serenade for strings
  • MOZART Eine kleine Nachtmusik, K525: Allegro (encore)
    Luigi Piovano, conductor

这是拿到 Green Pass 之后的第一个现场音乐会的机会,自然是不能错过。

皮亚佐拉的几首,感觉材料不是很适合弦乐队(+独奏大提琴)的设定。Oblivion 和 Libertango 我过于熟悉马友友的版本,要超过他也是强人所难。上半加演了《美丽人生》的插曲。我自己是听不出来的,也听不懂报幕;多亏了 L.P. 同行实时翻译。

斯特拉文斯基的协奏曲今天下去专门复习了一下,没什么感觉;倒是现场听过觉得很喜欢。新古典总是让我不明觉厉。柴可夫斯基的小夜曲过于熟悉了,感觉也算到位了。最后加的莫扎特大俗到是让我毫无保留的觉得好。

罗马音乐厅的中厅也算熟悉了,不过这次是第一次到二楼。猛然发觉可能比金色大厅还要大一点儿吧(也是鞋盒型)。音乐厅使用了砖墙面,感觉声学效果不太灵。

不耽误睡觉,就写这么多吧。

安天旭

重庆大剧院

  • BRAHMS Piano Sonata no. 1 in C major, op. 1 (1853–53)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31 in A flat major, op. 110 (1821–22)
    ……intermission……
  • CHOPIN Ballade no. 3 in A flat major, op. 47
  • RACHMANINOFF Preludes, op. 23 (1903): nos. 1–7
  • LISZT Mephisto Waltz no. 1, S514 “Der Tanz in der Dorfschenke”
    ……encores……

过了快一个月(今天 8 月 12 日)才记录这一场音乐会。我个人的倦怠固然是主要原因。然而不可否认,我使用的博客软件 WordPress 在反用户的歧途上越走越远。具体怎么难受,可能要十篇日记的篇幅才能写完。这些与读者无关,姑且略过。而我又没有时间精力进行平台转移,加之最近确实也没欣赏太多现场音乐会,所以竟然也没有留下太多烂账。

之所以想起来要写一写,是因为听了一位老大师诠释的拉赫马尼诺夫 G 小调前奏曲,突然想起了当天安天旭的摧枯拉朽的演奏。在曲库里寻觅了一番,手上的十多个版本无一可重复当时的震撼(包括拉赫马尼诺夫本人的两个录音)。

虽然说 G 小调前奏曲给我印象最深,但整场节目完成度都极高。包括我一直不太感冒的勃拉姆斯 C 大调奏鸣曲,在安天旭掌下也魅力四射。而那些我熟悉和钟爱的曲目,被钢琴家点亮了别样的光彩。他将他的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实现了富有个性、同时揭示作品内涵的表达。忘了他加演的曲目,最后有一首听着像是普罗科菲耶夫的很有意思。

十分期待他接下来的演出和唱片。

张昊辰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

  • SCHUBERT Allegretto in C minor, D915
  • SCHUBERT Piano Sonata in G major, D894
    … intermission …
  • LISZT Études d’exécution transcendante, S139
    … encore …
  • SCHUMANN Kinderszenen, op. 15: 7. Träumerei

这半年的音乐生活越发躺平。即使音乐会生活逐步恢复,精彩离我驻守的小县城都太远。上次到重庆已是三年前,再回去,仿佛一切如昨。

举办演出的国泰艺术中心从外面看有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感觉(我没有去参观过)。里面的“包厢”(社会主义国家的剧院有包厢吗?姑且这么说)是红色的盒子,感觉包厢里的观众才是今晚的明星。知情人士告诉我说,这个演出场所的音效比较抱歉;但知情人士提供的票足够近(感激不尽),抵消了这个不利因素。

钢琴家准备了一套重量级的曲目。从时长来看的话,如果加一个舒伯特的短的奏鸣曲就够弹两场了。作为一个已经失去了追求的音乐爱好者,我觉得这套节目更像是钢琴家为自己弹的。希望他弹得令自己满意了。节目完成度相当高,音色很美。音乐厅的空调没开足,散场时钢琴家已经湿透了。

主办方制作的传单上有钢琴家亲自撰写的介绍。他主要讲了上下场作品(作曲家)的不同(“公共”与“私人”),但却没有讲为什么要把他们放在一起。他倒也坦率:“至于‘关联’,想来还是交付听者吧”。我觉得张老师留的作业我没有完成;我肯定是偏爱舒伯特的…

孔嘉宁

广西文化艺术中心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9 in E major, op. 14/1 (1798)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op. 13 “Pathétique” (1797–98)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30 in E major, op. 109 (1820)
    intermission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22 in F major, op. 54 (1804)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 (1804–05)
    encores
  • 3 Beethoven movements and 1 Chopin piece

魔幻的一年。要不是好友强力邀请(胁迫)今年的音乐厅生活就要交白卷了(然而 CD 听了许多许多)。谁能相信这个博客曾经年更 100 篇呢?

并没有太多机会听到孔嘉宁的演奏。他是通过月光/锤子键琴专辑将我圈粉的。这一次巡演的十首奏鸣曲并不包括录音过的两首,但诠释的风格非常一致。

钢琴家音乐会后在微博外交辞令地赞美了南宁观众的热情,但不可否认,其中的奇葩还是很多的,和票价过低有关?我们坐在键盘一侧,前面是一对母女,女孩在整个上半场基本都在回看观众入口看自己的钢琴老师来没来。周围也有各种品头品足、物品跌落的声音,手机响起倒是不成比例地少。到上半场第三个节目开始之前也还有大量僵尸入场。奇葩的顶峰是下半场第一个节目竟然出现了全场熄灯的事故。钢琴家还在镇定地继续演出,但观众几乎就要炸锅,这种惊险时刻要说对钢琴家没有影响那也是不可能的。

但我还是很高兴来了。作品 109 给我留下深深的震撼,一种超尘脱俗,“仰望星空”的感觉。我想我终究还是需要音乐的使者亲自向我们布道。

Les vêpres siciliennes

Teatro Costanzi

  • Music: Giuseppe Verdi
  • Libretto: Eugène Scribe & Charles Duveyrier
  • Set Designer Richard Peduzzi
  • Costume Designer Luis F. Carvalho
  • Lighting Designer Peter Van Praet
  • Choreographer Valentina Carrasco And Massimiliano Volpini
  • Teatro dell’Opera di Roma Orchestra, Chorus and Corps de Ballet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Ballet School of the Teatro dell’Opera di Roma
  • Conductor Daniele Gatti
  • Director Valentina Carrasco
  • Chorus Master Roberto Gabbiani
  • Guy de Montfort: Roberto Frontali
  • Le sire de Béthune: Dario Russo
  • Le comte de Vaudemont: Andrii Ganchuk
  • Henri: John Osborn
  • Jean Procida: Michele Pertusi
  • La duchesse Hélène: Roberta Mantegna
  • Ninetta: Irida Dragoti
  • Daniéli: Francesco Pittari
  • Thibault: Saverio Fiore
  • Robert: Alessio Verna
  • Mainfroid: Daniele Centra

临走前的最后一场是开幕剧,也是新制作的《西西里晚祷》。上的是法语原版。这部剧我不熟悉,去之前听了卡拉斯的历史录音预热。很可惜,头一天没休息好,第一幕基本是晕的。而且我现在也不太喜欢看这种超长的剧了。

这是一个看不出来背景的时装制作。布景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令我特别期待的是第三幕的芭蕾——威尔第巴黎观众写了很长也很美的音乐,我想知道制作方要怎么处理。结果…Eurotrash(我知道这个词这么用并不妥当)并没有安排芭蕾(天呐,你们剧院不是自带芭蕾舞团么?),而是编了一大段不知所谓的“舞蹈”。令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段落是因奸成孕的西西里女人在受辱之后端着大水盆子先洗脚,然后洗大腿,然后洗身体,然后洗衣服,最后洗头(顺序迷人)。洗头的时候还把头发全浸入盆子里然后甩出形成水花,给人的感觉是特别……快乐。然后孩子生下来了,跟妈妈们一起跳舞。我并不是无条件觉得现代舞不行,但我的观感告诉我这编舞很廉价也很 low。第三幕结束之后观众有嘘声。我觉得嘘声可以更猛些。也许首演当晚的观众反应会更激烈吧。要知道他们 1997 年上这部戏的上一个制作的时候请的可是 Ferri 任芭蕾独舞。希望通过录像见到这轮演出的朋友考虑闭着眼睛听芭蕾音乐,因为加蒂和乐团是给力的。

歌手不错,但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

Tosca

Teatro Costanzi

  • Music: Giacomo Puccini
  • Libretto: Giuseppe Giacosa & Luigi Illica
  • Source: Victorien Sardou
  • Set design: Adolf Hohenstein (Reconstructed by Carlo Savi)
  • Costume design: Adolf Hohenstein (Reconstructed by Anna Biagiotti)
  • Lighting design: Vinicio Cheli
  • Teatro dell’Opera di Roma Orchestra and Chorus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Teatro dell’Opera di Roma Scuola di Canto Corale
  • Conductor: Pier Giorgio Morandi
  • Director: Alessandro Talevi
  • Chorus Master Roberto Gabbiani
  • Floria Tosca: Liudmyla Monastyrska
  • Mario Cavaradossi: Giorgio Berrugi
  • Baron Scarpia: Claudio Sgura
  • A Shepherd Boy: Domenico Colaianni
  • Angelotti: Luciano Leoni
  • Spoletta: Andrea Giovannini

一般罗马歌剧院一段时间只上一部戏,但现在比较特别,由《西西里晚祷》和《托斯卡》轮替。虽然《晚祷》先上演,但出于日程的考虑我必须先看《托斯卡》。

可能刚开季,主办方热情高涨,为两部戏分别制作了两厘米厚(300 页左右)的场刊。还为《托斯卡》格外开恩收录了一篇论文的英译文。该论文主要介绍了学术界重新整理的托斯卡创作时间线,很多材料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更让我因为看不懂宝书的其他部分而心生怨念。文中提到《托斯卡》的首演正是在 Teatro Costanzi,并且收录了一些首演的署名 Adolf Hohenstein 概念设计图。和正式演出比对,我 99% 确认这是当年首演的复刻版(如果不是原装货的话)。(剧作本身和罗马的关系则无须赘言。)考虑到原制作的时间,这个戏在当时应该算是时装剧;在今天就是古装剧了。这么看来,Scarpia 类似于已故著名央视主持艺术家李咏的造型就不能算是搞怪。我喜欢这个制作。

演唱方面,三个主角都不错。让我觉得可惜的是女主角收放还未完全自如,但瑕不掩瑜,而且她还年轻。乐队靠谱。我来之前还特地看了穆蒂在斯卡拉的录像;我觉得是不输的。而且这次座位是一排一座,乐池把长笛安排在靠近观众的一侧,听感美妙。还有就是,我这次听到了第一幕终曲 Te Deum 的邪魅气质,忍不住畅想了一下要是普契尼也有一部安魂曲该多棒。

又:写完想起来《为艺术、为爱情》女主角跪坐着双手放大腿上唱完全曲。导演得扣钱。

Evgeny Kissin

Sala Santa Cecilia

  • Evgeny Kissin, piano
  • BEETHOVEN Sonata no. 8, op. 13 “Pathetique
  • BEETHOVEN Variazioni op. 35 “Eroica
  • BEETHOVEN Sonata no. 17, op. 31/2 “The Tempest
  • BEETHOVEN Sonata no. 21, op. 53 “Waldstein
  • BEETHOVEN Bagatelle in E flat major, op. 33/1 (encore)
  • BEETHOVEN Variations in D major, op. 76 (encore)
  • BEETHOVEN Bagatelle in C major, op. 33/5 (encore)

听基辛演奏是幸福的。一季听两次就是双倍幸福。

他已经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了。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荡气回肠的英雄变奏曲和这么有神性的暴风雨。至于悲怆和华伦斯坦两首大俗,更是无话可说,就算是鲁宾斯坦的唱片活过来也不能更好了吧?今天演的四首都是之前 DG 的贝多芬专辑没有收录的,主办方录了音,希望尽快出版。

最后很慷慨地加演了三首。第一三首是小品,演奏得极具趣味;第二首是雅典的废墟变奏曲,英雄般壮怀激烈。今天罗马的观众也给了他英雄的礼遇(全场起立鼓掌)。

检索了一下记录,基辛已经是我听得最多的演奏家之一了;当我渐渐地了解他的艺术,他也理所当然成为我最喜爱的钢琴家。和最好的艺术家最好的时候重叠在同一时空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Gustavo Dudamel, conductor
  • ROSSINI Semiramide: Sinfonia
  • SCHUBERT Symphony no. 2
  • BRAHMS Symphony no. 1
  • STRAUSS II Waltz (?)(encore)

今天是第一次看网红 Dude 的现场指挥。没有独奏家,但几乎全坐满了,足见其票房号召力。

今天很惊奇的是没有惊奇。音乐很自然地发生了。大致就是前一阵听 Gabetta 的感觉吧。Dudamel 全场背谱,这也是自然流露的底气;他动作清楚,没有提前太多。我很满意。

作品方面,觉得舒伯特早期的交响曲也挺妙的,是有贝多芬的感召在前,所以写得特别认真么?另外两个节目一个完全不熟,一个实在太熟,没什么要补充的。今天一个特别之处是常规赛季给了安可,听起来像是小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因为事发突然,动手开录音应用的时候已经开车了,还没有来得及辨认具体曲目。

观众依然不算给力。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听到了环绕的咳嗽声,还是跟着音乐拍子的,像上周威尔第安魂曲埋伏在观众席里的两把号。也有乐章间的掌声(舒伯特第一乐章后)和给掌声的嘘声。也有手表的秒针跳动的声音。演奏安可之前人们觉得要散场了,一度有些乱,我附近有位老太太出了状况,引来了一大帮人,包括工作人员;于是就一边听安可,一边留意周围的状况(听不懂意大利语真着急)。等到真的散场,看过去她还被数人簇拥,不过无大碍。

Pavel Haas Quartet

Teatro Argentina

  • Pavel Haas Quartet
    Veronika Jarůšková, violin I
    Marek Zwiebel, violin II
    Jiří Kabát, viola
    Peter Jarůšek, cello
  •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9, Op. 59, No. 3
  •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13, Op. 130—Große Fuge, Op.133
  • DVORAK String Quartet movement (encore)

临时决定去听的一场音乐会。和上次同一个座位。曲目和风格我很喜欢,要是一提的 E 弦更准一点就好了。作品 130 当然是按照贝多芬的原意以大赋格结尾,不知为何场刊把后补的 finale 写上了。

Ivo Pogorelich

  • Ivo Pogorelich, piano
  • BACH English Suite no. 3, BWV808
  • BEETHOVEN Sonata no. 11, op. 22
  • CHOPIN Barcarolle, op. 60
  • CHIPIN Preludio, op. 45
  • RAVEL Gaspard de la nuit

因为不太喜欢,我说少一点。

慢乐章——所有的——弹得实在是太慢,类似一句话的每个字都要打个嗝。又有点像是忘谱,在记忆中苦苦思索下一个和弦;但这个解释不能成立,因为安排了翻谱员。幸亏喝了咖啡,要不真得睡着。这种处理可能就《夜之幽灵》的《断头台》的小部分让我有点感觉。

快速乐章因为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大致还算正常。

观众继续奇葩。有一处的一个休止,手机铃声恰到好处地想起。不止一个穿着高跟鞋的观众中途离场。我右边是一个亚裔小女孩(十岁)和看起来像是养父的老白男,两人的小动作和说话……要不是演出不咋地我真不能忍。

我是很难理解观众(没有卖完倒是有点出乎意料)为啥如此热烈。最后没有加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