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mber Music Society

At Alice Tully Hall

  • MOZART Quartet in D minor for Two Violins, Viola, and Cello, K. 421 (1783)
    · Zorá String Quartet:
    ·· Dechopol Kowintaweewat, violin
    ·· Seula Lee, violin
    ·· Pablo Muñoz Salido, viola
    ·· Zizai Ning, cello
  • SCHUBERT Trio No. 1 in B-flat major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D. 898, Op. 99 (1827)
    ·· Sahun Hong, piano
    ·· Stephen Waarts, violin
    ·· James Jeonghwan Kim, cello
  • BEETHOVEN Trio in B-flat major for Piano, Violin, and Cello, Op. 97 “Archduke” (1810–11)
    ·· Rachel Kudo, piano
    ·· Suliman Tekalli, violin
    ·· Brannon Cho, cello
  • BRAHMS Quintet in F minor for Piano, Two Violins, Viola, and Cello, Op. 34 (1862)
    ·· Jenny Chen, piano
    ·· Petteri Iivonen, violin
    ·· Brandon Garbot, violin
    ·· Cong Wu, viola
    ·· Jiyoung Lee, cello

这场超长季后赛主推新人演奏的经典曲目,分量其实是够演两场的,加上开场 Wu Han 的致辞,总共三个半小时。因为每个节目的音乐家都不一样,所以这场音乐会主要是对观众的注意力和耐久力的考验。Wu Han 还特地请求观众支持新人,不要中途退场。场馆的空调开得很猛,我就一件衬衣苦苦支撑,听到最后又冷又饿……

有几个音乐家火候还没到;我不喜欢一些处理,勃拉姆斯演到一半互换一二小提琴也是醉。但总的来讲,能听到这场音乐会还是令人愉快。外面阳光普照,我在音乐厅里听一两百年前的音乐,不知今夕何夕。

Swan Lake

American Ballet Theatre at Metropolitan Opera
Music by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Choreography by Kevin McKenzie after Marius Petipa and Lev Ivanov

  • Odette-Odile: Gillian Murphy
  • Prince Siegfried: Cory Stearns
  • Rothbart: Alexandre Hammoudi
  • Ormsby Wilkins, conductor

一季过去,不看一下天鹅湖有点说不过去,时间/卡斯只有今天比较合适,那就这样。乌龙一大堆。离开学校的时候发现没带眼镜,冲回办公室,发现眼镜忘在家了!幸好还有望远镜,想想只能全程望远镜了。踩着点到歌剧院,然后发现我的票被人冒领了!然后请票务人员帮我把座位上的人请走。其实我一点都不怀疑是票房工作人员错把我的票拿给她了,但大姐,你明知座位不是你的就不要坐得这么心安理得嘛……座位是 parterre 侧面的第二排,视野极佳;可惜坐下之后发现座位很挤很挤,远远没有 orchestra 来得舒服(回想起来卡内基的 first tier 也是一样的感觉)。也许正面会更好一点吧。和我同一间的是说意大利语的一家四口和一个带两个小孩的女人。

Swan Lake

演出没什么可抱怨的,除了小提琴独奏把俄罗斯舞的一个音拉爆了,和第三幕一个外国使臣摔了(看他一脸懵懂的样子,望远镜后的我也很懵)。MET 的内壁可以反弹音波,虽然乐队整个儿都在我右边,但明显听得到从左边来的音乐;很奇妙的感觉。演奏超出预期。

选择 Murphy 是因为 ABT 这个制作的录像就是她领衔的,而且之前并没有看过她的鹅;还有一个被动的原因自然是 Semionova 又放鸽子。她的诠释令人满意,fouetté 很有说服力;但另有几个细节难称得上十全十美。这样的近距离还用望远镜,观赏舞蹈家的颜艺自然是不在话下;不过我的注意力也会被吸引到一些别的地方,比如衣服的纹饰和舞台深处的群众演员。Murphy 的皮肤真是很白啊,可能她这辈子都没去过沙滩晒太阳吧。想到这样的付出,我实在是不能够再求全责备了。

John Kamitsuka

At Carnegie Hall (Weill)

  • ANDREW RINDFLEISCH Reverie
  •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BACH Sinfonia in G minor, BWV 797 (encore)
  • BACH Prelude in G major, BWV 867 (encore)

有朋自远方来,看在哥德堡的份上一起去凑个热闹。不啻于目击了一场车祸(云总那场只能屈居第二烂了)。十七号变奏弹崩了,还有若干个变奏几乎弹崩了。不过纽约的观众还是给出了标志性的无脑欢呼(视觉上他走的是郎朗的路数,可人家郎朗有货啊)。按同行钢琴家的分析这哥们儿是不敢弹反复的,所以一个小时就搞定了。最后竟然还大言炎炎地加演了两首……前奏曲仍然崩溃。启示是以后看音乐会还是要有所选择的。

New York Philharmonic

Alan Gilbert conducts at David Geffen Hall
NY Phil Biennial

  • BOLCOM Trombone Concerto
    · Joseph Alessi, trombone
  • CORIGLIANO Conjurer: Concerto for Percussionist and String Orchestra and Brass
    · Martin Grubinger, percussion

今天是所谓美国协奏曲专场。Bolcom 的是世界首演。这位作曲家是 Malcolm Bilson 的同学,他的《优雅的魔鬼》我很喜欢。AG 在演出前说现在正举行一个什么长号节,让在场的长号乐手都站起来;我左前右三个方位的都是。总共有两三百人吧。作品比较形式化;布鲁斯风格的第二乐章也没有将我的中性评价转为正面。Alessi 的演奏还算精彩。

Bolcom

Corigliano 是和 Bolcom 同一年出生的,看起来精神好很多。这部作品是前几年的,不过在纽约是首演。演之前 AG 不安好心地问长号家们还在吗,反正我右边的是走了。这部作品从作曲到演出都精彩多了。Corigliano 讲他苦于无法写出独奏家的个性,导致他之前一直没有写打击乐协奏曲。听来他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将打击乐分为木制、金属制和皮制三个组,各为其写一个乐章。他把华彩放在乐章的开头。Grubinger 是背谱演奏的,精彩绝伦。他在前排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以前只能听到的效果,神乎其技。金属打击乐的泛音令人欲罢不能。他演奏时像是在舞蹈一般,帅呆了。完了长号家们给他的掌声和欢呼声比 Alessi 还多许多呢。——这个作品好好做张试音碟一定好卖。

Corigliano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Ilan Volkov conducts New York Philharmonic

  • Simon Wilding: Lane/Merriman
  • Benedict Nelson: Algernon Moncrieff
  • Paul Curievici: John Worthing
  • Stephanie Marshall: Gwendolen Fairfax
  • Alan Ewing: Lady Bracknell
  • Hilary Summers: Miss Prism
  • Claudia Boyle: Cecily Cardew
  • Kevin West: Rev. Canon Chasuble
  • Gerald Barry, composer and librettist
  • Ramin Gray, director
  • The Royal Opera, production
  • Ben Clark, associate set designer, after an idea by Johannes Schütz
  • Christina Cunningham, costume
  • Franz Peter David, lighting
  • Leon Baugh, movement director

这么背靠背地同一部剧同一卡斯连刷三天还是第一次,也许也是最后一次。

歌剧改编自王尔德的同名剧本,歌词和音乐都由 Barry 包办。音乐会版首演于 2011 年,据说是八个月就搞定了,是货真价实的 21 世纪歌剧。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有快枪手的。故事的情节略复杂,但很容易查到,所以我就不重复了(场刊第四页开始就是剧情)。我之后看了电影版和王尔德的剧本,感觉改编后的故事相当完整,绝大部分的歌词也是出自王尔德的手笔。

编制是一人一声部的小乐队,不过 Barry 把现代交响乐团的主要乐器——除了定音鼓和竖琴——都用上了,包括钢琴、各种打击乐器、42 只盘子(?!)和扩音器;乐手们有些时候需要念白和跺脚。所以想来总谱也是相当可观。乐队是在舞台上演奏的。乐手们在右侧,歌手们主要在左侧活动。

音乐语言杂糅了各种风格,很难一句话概括。有一些片段听起来像是十二音,有一些听起来又是有调性的。管乐部大放异彩,非常考验独奏家;第二幕有一段圆号二重奏表现苍蝇的骚扰,惟妙惟肖。作品有两个很明显的 reference,一个是 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另一个是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欢乐颂》)。Auld Lang Syne 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简直洗脑。而贝多芬的欢乐颂的两处改编都几近面目全非。作曲家还有一个任性的地方,就是用男低音来演 Lady Bracknell,而且直接是男装上阵。

我不是很清楚整个制作是如何演化的;Adès 2012 年录音 CD 附图的场景似乎并没有出现在本次演出中。不管怎么说,制作是别具匠心的。刚才已经提到乐队是在舞台上演奏。除此之外,演员们占据了观众席第一排座位(第一排有 4 个座位是给观众用的)。Rose Theater 的这个 setting 没有乐池,演员们直接从第一排上下舞台。——我第三天买的是第二排的座位,在 Claudia Boyle 的身后;我简单地赞美了她之前的演出,她看来很高兴。她在第三幕穿的外套是 Zara 的。这部戏近距离可以看到演员们令人喷饭的颜艺和动作表演和一些小细节:比如 Gwendolen 听到 Jack 这个名字时候的面部表情,Prism 看的三卷本小说道具是《五十度灰》(可惜 Cecily 的政治经济学课本我没有看清楚),黄瓜和松饼之类的食品都是真的。

这又是让 21 世纪的观众觉得身在 21 世纪也不错的作品和演出。Barry 在这里并未挖掘王尔德的讽刺的蛛丝马迹(反正王尔德自己也并不重在讽刺),从表面到骨子里都是天真烂漫的欢脱。难道没有一点《女人心》的味道?——这只是我的意见。我第二天中场想下楼去买第三天的票的时候(演出在五楼,票房在底楼)遇到了提前退场的一对老夫妻。他们大概觉得我也是要提前退场的,所以丝毫没有掩饰他们的厌恶。——第三幕 Lady Bracknell 有一句台词是 “This noise is extremely unpleasant,” 我听到的却是铜管部最华丽的炫技。声乐的部分写得也很有挑战性,歌手们的表现也非常棒。

一般情况下的 repo 都很尴尬,演出已经结束了,再怎么废话也无法重现。但这次有所不同:我刚刚发现皇家歌剧院 4 月 2 日上传了一个完整演出(需要翻墙),和这次林肯中心的是同一套卡斯。一会儿再看一遍。


我补充一下:ROH 上传的演出是由 Britten Sinfonia 演奏的,感觉乐手(的发挥)不如 NY Phil。Lady Bracknell 的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没在拍子上,在纽约也是如此。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Ilan Volkov conducts New York Philharmonic

  • Simon Wilding: Lane/Merriman
  • Benedict Nelson: Algernon Moncrieff
  • Paul Curievici: John Worthing
  • Stephanie Marshall: Gwendolen Fairfax
  • Alan Ewing: Lady Bracknell
  • Hilary Summers: Miss Prism
  • Claudia Boyle: Cecily Cardew
  • Kevin West: Rev. Canon Chasuble
  • Gerald Barry, composer and librettist
  • Ramin Gray, director
  • The Royal Opera, production
  • Ben Clark, associate set designer, after an idea by Johannes Schütz
  • Christina Cunningham, costume
  • Franz Peter David, lighting
  • Leon Baugh, movement director

今天买了学生票,和昨天的座位差不多,感觉不够过瘾。买了明天第一排的票近距离观摩,搞一个帽子戏法。今天开天窗。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Ilan Volkov conducts New York Philharmonic

  • Simon Wilding: Lane/Merriman
  • Benedict Nelson: Algernon Moncrieff
  • Paul Curievici: John Worthing
  • Stephanie Marshall: Gwendolen Fairfax
  • Alan Ewing: Lady Bracknell
  • Hilary Summers: Miss Prism
  • Claudia Boyle: Cecily Cardew
  • Kevin West: Rev. Canon Chasuble
  • Gerald Barry, composer and librettist
  • Ramin Gray, director
  • The Royal Opera, production
  • Ben Clark, associate set designer, after an idea by Johannes Schütz
  • Christina Cunningham, costume
  • Franz Peter David, lighting
  • Leon Baugh, movement director

去年八月买的期货,今天终于交割了。现在看来,似乎是个票房毒药……今天的首场卖得还不错,接下来的票图很惨。可我最近好久没有看过这么赞的演出了。

和去年的 Written On Skin 不同,这一部我是找了 CD 来听的,期待有一些,但不是特别高。看过之后明白了很多听的时候不明白的东西,修正我的看法:这是一部神作。我不是很喜欢“《莎乐美》之后最好的王尔德歌剧”的宣传口号,但事实如此。如果你在纽约,如果你喜欢歌剧,一定要看。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鉴于计划二刷,今天就不多写了。

The MET Orchestra

James Levine conducts at Carnegie Hall

  • WAGNER Das Rheingold: Entry of the Gods into Valhalla
  • WAGNER Die Walkure: Ride of the Valkyries
  • WAGNER Siegfried: Siegfried and Brünnhilde’s Love Duet
  • WAGNER Götterdämmerung: Dawn, Duet, and Siegfired’s Rhine Journey
    — Siegfried’s Death and Funeral March
    — Brünnhilde’s Immolation Scene
    · Christine Goerke, soprano (Brünnhilde)
    · Stefan Vinke, tenor (Siegfried)

James Levine宿命一般,列文用《众神的黄昏》结束他和 MET Orchestra 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下一季他虽然还有歌剧安排,但三场音乐会却给萨洛宁了。这偶然更是凸显了宿命感。

我一直没有跟朋友们讨论为什么列文的辞职如此突然。我们当然知道他是会退的,可难道就不能等音乐季结束之后再宣布吗?作为一个不喜欢阴谋论的人,我也忍不住觉得在没有确定继任者、依然可以完成《后宫诱逃》和两场音乐会的情况下,列文很可能是被退休的。

——因为这场音乐会满满的“我还可以!”的即视感啊。如果说周日 Robertson 挥得还不错的话,今天这场只能说无人可以取代列文。管乐和弦乐的美妙平衡简直不能再明显了。要挑点毛病的话,列文可能一度忘了自己不是在乐池,把歌手盖住了些。不过这两个歌手是完全值得信任的。如果说 Vinke 在一开始有点没放开的话,Goerke 一直都是火力全开的。我觉得 Goerke 17–18 季唱布伦希尔德的时候可以回来看。

这次谢幕是我在卡内基见过的最热烈的一次,单是上半场的谢幕就超过很多演出的全场谢幕了。一个时代又结束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