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é Müller / The Rite of Spring

Tanztheater Wuppertal de Pina Bausch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Theatre)

Café Müller
  • Helena Pikon/Clémentine Deluy, Scott Jennings, Nazareth Panadero, Michael Strecker, Fernando Suels Mendoza, Azusa Seyama/Ophelia Young, dancers
  • Choreography by Pina Bausch
  • Music by Henry Purcell
  • Designs by Rolf Borzik
The Rite of Spring
  • Tanztheater Wuppertal
  • Choreography by Pina Bausch
  • Music by Igor Stravinsky
  • Designs Rolf Borzik

本场演出可以产生“其实香港也不错”的感觉的那种。

《春之祭》用了非常自由的舞步,编舞、设计和演出都很震撼,比尼金斯基的原版(这里指的是马林斯基的复刻本)亦不遑多让;《穆勒咖啡馆》虽然颇有一些让人难忘的情节,但总的来讲,观众,包括我,是比较懵的,这点从上下半场结束掌声的对比一听便知。

National Theatre Brno

Jaroslav Kyzlink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JANÁČEK Sinfonietta
  • JANÁČEK The Eternal Gospel
    · Pavla Vykopalová, soprano
    · Peter Berger, tenor
    · Pavel Koňárek, chorus master
    · Lenka Koplová, solo violin
  • JANÁČEK Glagolitic Mass
    · Pavla Vykopalová, soprano
    · Jana Hrochová, alto
    · Peter Berger, tenor
    · Jiří Sulženko, bass
    · Pavel Koňárek, chorus master
    · Petr Kolař, organ

这第二场的节目里,《小交响曲》因村上春树闻名遐迩,而我听过西蒙·拉特和 CBSO 的《格利高里弥撒》;给我最深刻印象的反而是没听过也没听说过的的《永恒的福音》。独奏小提琴奏出了圣洁之音,盖过乐队、独唱和合唱团。《格利高里弥撒》终曲之前的管风琴独奏华彩存在感强烈,个人觉得是目前听到的唯一一首去掉管风琴就不能成立的交响/合唱作品(不过切换回乐队的时候还是有点突兀)。至于《小交响曲》,因为晚餐没吃好,所以基本睡过去了,不评。

我觉得雅纳切克的作品,个人印记不算强烈,可能是因为(据说)他大器晚成,没有经历过放飞自己的年轻时代吧。当然,我对他的了解还不够,也许以后能感受到他的个人印记。

至于乐团,最近这三场听下来,感觉的实力不错,但并非无可挑剔(比如整齐度与铜管乐手独奏水准)。而且,由于之前提到的节目个人风格不强(德沃夏克的圣母悼歌也属于这一类),不能获得演奏本民族音乐的加分。团长 Lenka Koplová 和大提首席 Josef Klíč 令人印象深刻(后者主要是外表)。

National Theatre Brno

Jaroslav Kyzlink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DVOŘÁK Stabat Mater, op. 58
    · Pavla Vykopalová, soprano
    · Jana Hrochová, alto
    · Aleš Briscein, tenor
    · Jiří Sulženko, bass
    · Josef Pancik, chorus master

我旁边的小朋友听到一半就睡着了并且流了一路哈喇子,等到他开始打鼾的时候我终于还是弄醒了他。对他的反应我完全理解:这种几乎全是慢乐章的作品着实让人很难坐。好在作品越来越精彩,而演出也很棒。

The Makropulos Case

Marko Ivanović conducts National Theatre Brno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Grand Theatre)

  • Annalena Persson: Emilia Marty
  • Aleš Briscein: Albert Gregor
  • Petr Levíček: Vítek
  • Eva Štěrbová: Kristina
  • Svatopluk Sem: Jaroslav Prus
  • František Ďuriač: Dr Kolenatý
  • Peter Račko: Janek
  • Jiří Klecker: A Stage Technician
  • Jitka Zerhauová: A Cleaning Woman
  • Jan Markvart: Hauk-Šendorf
  • Jana Hrochová: Chambermaid
  • Josef Pancik, chorus master
  • Leoš Janáček, composer/libretto
  • David Radok, director
  • Ondřej Nekvasil, Zuzana Ježková, set design
  • Zuzana Ježková, costume design
  • Petr Kozumplík, lighting design

此处省略关于“天哪,上次看舞台歌剧已经是去年十月而上上次是去年六月”的感叹一万字。

对雅纳切克的第一手了解仅限于 T.B. 给我的一个乐队小双张,感觉是总体正面、保持关注。《马克普罗斯档案》2012 年前在 MET 上过,但我没赶上。

我觉得二十世纪歌剧的剧本是强于它们的前辈的。场刊里有一篇《人与机器之对决》的解说文章,阐述作品中关于机器时代的焦虑。(是不是比起古典时代的风花雪月更“高级”?)从音乐上来讲,雅纳切克并没有维也纳第二乐派那么革命,听感相当调性友好。

本次由捷克布尔诺歌剧院呈现的是一个传统的制作,set 让人想起二三十年代电影——而歌剧恰好诞生于这个时期。本制作的 set 以拼接组合的方式完成了三幕戏,省钱也有新意。挂在墙上的时钟是最不可忽略的元素。哪怕是拥有 300 多年生命的女主角,也有油尽灯枯、命悬一线的时候。

演出方面,都是生面孔。卡斯(演唱与表演)和乐队都很棒,没觉得有什么薄弱环节;Persson 的 Marty 有说服力。饰演 Prus 男爵的 Sem 第三幕一度全裸出镜(可惜引来性压抑社会观众的笑场),也真是豁得出去。

Elisso Virsaladze

45th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At Hong Kong City Hall (Concert Hall)

  • SCHUMANN Arabeske in C major, Op 18
  •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 120
  • PROKOFIEV Sonata in D minor, No 2, Op 14
  • SCHUMANN Fantasiestücke, Op 12
  • SCHUMANN-LISZT Widmung from Myrthen, S566
  • LISZT Rhapsody Espagnole, S254
  • MOZART Romance in A-flat major, K.Anh.C 27.04 (encore)
  • CHOPIN Grande Valse Brillante, Op, 34 No 1 (encore)

惭愧得很,之前并没有听说过这位“传奇艺术家”。从一个路人的角度来看,音色是很棒的。具体作品来看,《阿拉伯风格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是有说服力的(不过早年的普罗有些空洞啊…)。舒伯特的 A 大调是我十分喜爱的作品,我甚至能想起第一次听到这部作品是的天气与心情;在这里踏板有点多了(我的参照物是 pianoforte 上的本真演出)。《幻想曲集》左手的自由速度我有些接受不能。如果考虑到演奏家的年龄的话,《西班牙狂想曲》非常不错了;不过,即使晚年的霍洛维茨也会被拿来和年轻时的自己比较,用这样的节目来结束音乐会可能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星期一再去看看室内乐怎么样。

Siegfried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Hong Kong Philharmonic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in Concert

  • Simon O’Neill: Siegfried
  • Heidi Melton: Brünnhilde
  • David Cangelosi: Mime
  • Matthias Goerne: Wanderer
  • Deborah Humble: Erda
  • Falk Struckmann: Fafner
  • Valentina Farcas: Woodbird
  • Werner van Mechelen: Alberich

四天之内把音乐会版相同乐队和卡斯的齐格弗里德刷两次,是在匮乏的赏乐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不过因此能与馆长重逢,我心甚慰。

对于饰演男主角的 Simon O’Neill,我并未留意;翻阅记录之后,才发现之前已经见过哥们儿三次了;最神的是 2014 年,Goerne 在大都会顶 Hampson 的沃采克和他合作过,当时他演 Drum Major;歌剧界真小。两次演出,登场的第一句都不够响亮,可能为了录音要小心处理,又可能是期望管理,要留点气力完成之后的演出。总的来讲可以说是渐入佳境,有说服力地完成了这个梦魇一般的角色。上次在 MET 是 Lars Cleveman 唱这个角色,这次的更好。(我坐得离歌手更近了显然也会提高他的分数。)

剩下的卡斯表现都相当杰出。Goerne 总是可靠;他的音色可以根据创造角色需要做出惊人的变化。这是他和港乐第三次演沃坦,低音下潜惊人。Cangelosi 的迷魅音量宏大、表演入戏,是全场最佳(即使算上星期四的呛水小事故)。Melton 在去年与维也纳爱乐表演过众神的黄昏的结局(当然也是唱布伦希尔特),当时未记下印象;这次看来,十分惊艳。除了最高音区不够稳定,完成角色不费吹灰之力。

至于乐队,几乎已经与故事融为一体,我没怎么感受到它的存在。我觉得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不过这部戏也没什么乐队单独的戏份)。

La Bayadère

中央芭蕾舞团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本场演出没办法给出演员表,因为演出方似乎压根就没打算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顺着链接去看看主要嫌疑演员(每个角色至少有三个演员)。1

这场演出出乎意料地火。我本来是要买池座前排的,拒绝了黄牛的一楼一排;到售票处发现售罄之后,黄牛也只有剩山顶最后一排了。虽然郁结,还是要买下。看来中国观众也不只看天鹅湖嘛。

我对这部剧并不熟悉,甚至都忘了梦境就占了第二幕的全部。演出超出预期,中芭姑娘们的身材比 ABT 的好。不过主演们没有什么令人窒息的发挥,大抵是按部就班,男主角的力量并不太够。一个小意外是妮基娅捧着花篮跳,不小心把道具蛇甩到地上了,最后还是要尴尬地被空气咬死(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这个情节是吓了我一跳的);小铜人摔了一跤。我能再夸一次乐队吗?真的是比 ABT 的好太多了。

这三天是我很久以来第一次在内地看演出。可能是做了心理建设,并没有太受到观众的干扰。场景切换音乐是观众检查微信的好机会,颇有点马勒整顿之前的维也纳音乐厅的既视感;我觉得音乐家应该不至于感觉被冒犯。观众里有很多小孩,他们都很乖;等他们长大了,中国和世界会更好吧。


1. 根据中芭的官方报道演员名单为:张剑饰妮基娅,马晓东饰索罗尔,徐琰饰甘扎蒂,周兆晖饰大祭司。不是很清楚是否两场演出都是这个安排。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Lu Jia conducts at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Concert Hall)

  • BARTOK Piano Concert no. 2
    · Yuja Wang 王羽佳, piano
  • SAINT-SAENS Symphony no. 3
    · Shen Fanxiu 沈凡秀, organ

我是后来才知道王羽佳在 7 号演奏的是第三号协奏曲;不过日程不允许我有所选择,再则我对巴托克的协奏曲并不够熟悉。

上次在纽约听蛋交已经觉得他们十分可靠;这次主场作战,除了巴托克慢乐章稍嫌无趣,我觉得他们的实力真心不赖。而且音乐家们比西方团看起来平均要年轻 20 岁;让人不由得不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憧憬。王羽佳弹得也非常精彩(除了慢乐章),不过没有加演,想来是对自己不满意?

圣-桑第三我是第一次仔细听。据说圣-桑本人对首演时管风琴的音量不是很满意,我在这里得附议他的观点。感觉取消管风琴声部这部作品也能成立。整个作品演奏期间都有灯光打在管风琴家身上,不免让人觉得雷声大雨点小。

总的来讲这次音乐会比伯明翰的有意思,而相同的座位只要不到 200 元,好评。本次音乐会的插页有作品解说,好评。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本次演出为“音乐厅总第 761 期”而前一天的演出却是“音乐厅总第 124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