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 Barbiere di Siviglia

Roberto Gianola conducts Hong Kong Sinfonietta & Opera Hong Kong Choru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 Steven LaBrie: Figaro
  • Stephanie Lauricella: Rosina
  • Edoardo MillettiIl: Conte d’Almaviva
  • Kevin Glavin: Dr. Bartolo
  • Kevin Thompson: Don Basilio
  • Bobbie Zhang: Bertha
  • Zhou Jian Kun: Fiorello
  • Frankie Fung: Ambrogio
  • Warren Mok, producer
  • Lorenzo Mariani, director
  • William Orlandi, set designer
  • Silvia Aymonino, costume designer
  • Roberto Venturi, lighting designer
  • Luciano Cannito, choreographer
  • Hong Kong Dance Company


演唱方面,LaBrie 的费加罗,Lauricella 的 Rosina 和 Milletti 的奏伯爵表现符合对香港歌剧院的预期(也就是可看可不看),倒是 Thompson 的 Basilio 非常的惊艳、简直炸裂。研究了一下,居然去年在 Florencia en el Amazonas(哎,不知何时才能在本港看到这样的非主流剧)听过他;不知当时怎么没注意到。乐队方面,序曲听来有点 unengaged,和合唱没合起来,觉得可能要车祸,但并没有。(哎,我多么怀念 MET,尤其是在 50 周年 Gala 的这个日子。)

制作值得多说一说。这是罗马歌剧院制作的(和去年的奥赛罗一样),把故事放在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好莱坞,一开始在演奏序曲的时候,群众演员是在舞台上表演希腊神话的,这让我感觉走错了片场;当序曲结束的时候,他们脱下戏服,开始进行了本剧的表演。HOLLYWOOD 字样在舞台上全程出现,连字体都和原版的一样。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制作里面加入了舞蹈,我也因此有机会看看香港舞蹈团的水准;几个男舞者的跳跃非常糟心,好在没其他高难度的动作了。布景和道具看起来就比较省钱了,配色的饱和度超高,像是颜料桶被打翻了一样。我一开始是不看好这个制作的,但到最后它还是赢得了我的一些认同。最值得一提的是 Rosina 的阳台,它以一个巨大的鸟笼的形象呈现,赤裸裸的表现了她和 Bartolo 的关系,这简直可以说是本作里面最扎眼的一幕;而我们从《费加罗的婚礼》里知道,她不过是从一个笼子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笼子。

Alban Gerhardt

At Guangzhou Opera House

  • BACH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1007
  • BACH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BWV1008
  • BACH Cello Suite no. 3 in C major, BWV1009
  • BACH Cello Suite no. 4 in E flat major, BWV1010
  • BACH Cello Suite no. 5 in C minor, BWV1011
  • BACH Cello Suite no. 6 in D major, BWV1012
  • ROSTROPOVICH Moderato (encore)

专程跑到广州,再搭上一晚酒店来看这场演出。这个决策过程包括节目的吸引力,演奏家上次给我留下的好印象,以及本港演出市场的萧条。

托朋友的福,拿到第一排的座位。舞台和观众席是水平的,提琴反射的舞台灯会照到我的眼睛。这是一种非常亲切的体验;如果不是个别蠢货的手机响起,我简直就要以为这是为我一个人演奏的。

Gerhardt 的音色非常漂亮。虽然是现代琴和现代弓,也揉弦,但他的演奏还是有几分古意:运弓轻盈流畅,许多装饰音略过不拉;重复都演奏了。

不过这场演出远算不上尽善尽美。他的演奏中充满了各种漏音、错音、和记忆的差错,感觉像是吃汉堡时绵绵不断地咬到骨头渣,有些听得我直想要摊手。这是他今年第一次演奏这套节目(实际上他总共也只安排了两次),之前一直在巡演,演出当天才到的广州。很可能是排练不足和疲倦造成了众多的失误(但观众不应为此负责)。另一方面,全套曲的演奏风格并不统一,中场休息后的五、六号明显比之前的一至四号更夸张“浪漫”;虽说每组组曲各有性格,但演奏家最好还是要有一个统领全局的想法。另外,他的胶底鞋和舞台摩擦发出的杂音足以令我感到焦躁;衬衣的领扣扣一个开一个,也让我觉得不舒服(好在大部分时间琴头都挡住了左领)。

好像我刚刚写了一段无情的控诉……其实我对此次行程还算满意。我喜欢这套作品,我钟爱的几个段落没掉链子。而且,我善于从我听到的音乐里得到满足,何况还有与朋友们的重逢。

Cammer Musicus & Die Konzertisten

John Butt conducts at Hong Kong University Lee Shau Kee Lecture Centre

  • BACH Da Jesus an dem Kreuze Stund, BWV621
  • CONGREGATIONAL CHORALE Da Jesus an dem Kreuze Stund
  • BUXTEHUDE Praeludium in F-sharp minor, BuxWV146 (extract)
  • BACH St. Johannes-Passion, BWV245: Part 1
  • BACH Christus, der uns selig macht, BWV620
  • BACH St. Johannes Passion, BWV245: Part 2
  • GALLUS Motet: Ecce quomodo moritur
  • BACH Nun danket alle Gott, BWV657
  • CONGREGATIONAL CHORALE Nun danket alle Gott
    · Samuel Boden, Evangelist / tenor
    · Caleb Woo 胡永正, Jesus / baritone
    · Albert Lim 林俊, Pilatus / baritone
    · Alison Lau 刘卓昕, soprano
    · Keith Pun 潘子健, countertenor
    · Felix Yeung 杨欣诺, choirmaster
    · Sanders Lau 刘卓熙, choirmaster
    · Gary Ngan 颜嘉俊, concertmaster

相比马太受难的完备,约翰受难是精练的。这套节目把约翰受难放在了巴赫时代的演出场景下,因此前后增加了一些节目(除了第一二部分之间的布道,谢天谢地),加上中场休息两个半小时。

合唱团太年轻了,听起来有点嫩,唱暴民有些勉强;但这能怪谁呢。传教士 Boden 应该是 Butt 带来的,水准很高。其他歌手看来都是本地的,完成的不错;刘卓昕的音色令人印象深刻。我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演出。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TAO swallow harbor
  • MAHLER Symphony no. 6

本场音乐会有委约的陶康瑞的新作《吞噬港湾》首演。困倦中没有仔细听,但我觉得他的这部作品至少比上一次的《蕴》更“真诚”。我期待着能尽快听到录音。

至于马勒六我认为技术依然可靠,不过在诠释上似乎并没有点“悲剧”的题眼,反而显得很积极。不能说不满意,但出乎意料。内乐章是 Scherzo—Andante moderato 顺序,大锤是两下。Andante moderato 有第五号小柔板的既视感,把我感动到了。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林丰:蕴(Quintessence
  • BARTÓK Violin Concerto no. 2
  • BACH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 3 in C major, BWV1005: Largo
    · Ning Feng, violin
  • BRAHMS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今天这套节目是巡演的预演,内容是相当有诚意的:委约作品、炫技协奏曲、德奥核心曲目。

现在的作曲家让演奏家们老老实实按乐器本来的方式演奏已经是不可能了——我指的是一些奇怪的音响效果,我觉得是在故弄玄虚。

巴托克的第二号协奏曲演得长一点的话需要 40 分钟。我对这个作品还比较陌生;不过宁峰琴艺卓然是无可否认的。可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在和酒意战斗,座位也稍远,看不太清他是如何奏出那些铿锵的双音。他是值得持续关注的。加演的巴赫过于突出那种仙气,不喜欢。这次有两个小朋友成功地把花带进了音乐厅。

到下半场就很清醒了。这是我第一次听港乐演奏德奥系最核心的文献。我觉得最好的勃拉姆斯也不过如此。虽然是带有悲剧气质的作品,但梵志登的港乐把它演奏的很积极。各位首席也各显神通。团长王敬的独奏尤其感人。我有关注港乐多年的朋友称这是“迄今港乐最好的演出之一”。返场了许多次,乐团也没有把巡演要加演的曲目给本地乐迷演奏。完了参加了宁峰的签售。买了那张 Solo。通过唱片册子我了解到他是成都人,但我并没有跟他讲成都话。

Lucia di Lammermoor

Daniel Oren conducts NCPA at Beijing Tianqiao Performing Arts Center

  • Lucia: Venera Gimadieva
  • Edgardo: Stefano Secco
  • Enrico: Marco Caria
  • Bidebent: Sergey Artamonov
  • Arturo: Wang Chong (王冲)
  • Alisa: Shi Lin (石琳)
  • Normanno: Kou Jing (扣京)
  • Composer: Gaetano Donizetti
  • Librettist: C. Camarano
  • Director/Set/Costume: Yannis Kokkos

本次到北京,可以说是专门为了看这个演出。对于换指挥这件事,想来还是令人不快。尤其是种种细节表明原定的指挥一开始就不大可能来。以后请不要这样了。

演出场所设在天桥艺术中心,而不是在大剧院。没所谓,反正是和国大一样“荒凉”的所在;所谓荒凉,指的是周边没有什么可以吃饭的地方。这抱怨对于剧院本身有点求全责备,但毕竟反映出市政建设部门对全面的用户体验的忽略。我真的不知道北京的朋友们是如何协调好这么早的开场时间和周边无餐厅的矛盾的。(有方案的朋友请留言告诉一下。)明明是三幕剧、中场休息在二三幕之间,场刊却说成是两幕,不严谨。再说这中场休息区区十五分钟(除了剧院赶着下班想不到别的解释),观众一般只有在使用卫生间和补水之间二选一了。这次中场买水的时候还遇到两处售货员不在的尴尬。天桥艺术中心的休息区倒不错。我觉得除了演出质量,主办方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提升观剧体验。

国大的歌剧演出海报都是不带演员脸的(不单是本次制作,我在朋友家看到的以前的制作也是如此);是觉得请演员照定妆照麻烦还是觉得反正照了也不能提高票房呢?我这只是说出一点想法,并不是要批评什么。

回到演出本身。这是国大和马林斯基的联合制作。传统设定。有一头鹿贯穿全剧,作为绘画或者雕塑出现;有几处显示出它被猎犬(抑或是狼)追逐。它当然地象征着卷入各方势力漩涡的女主角(不过巨大的角显示出那是一头雄鹿吧),即使是她的恋人,也不能给她无保留的支持。设计者像我们揭示这一点,也显示出他对主人公更深切地同情。

演出有点慢热,第一幕第一场乐队和歌手都没有进入状态,我于是在观光的疲惫中睡了一会儿。等到第二场,我就完全被演出吸引了。Gimadieva 把 mad scene 轻松地拿下了,几个主演也都很棒。现在网上已经有很详细的评论了,这一方面没什么要特别补充的。

……听说八月份要引进 MET 上一季的特里斯坦?

Wiener Symphoniker

Philippe Jordan conducts at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Concert Hall)

  • BEETHOVEN Symphony no. 4 in B flat major, op. 60 (1806)
  •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1807–08)
  • BEETHOVEN Music to J.W. von Goethe’s tragedy Egmont, op. 84 (1809–10): Overture (encore)
  • BRAHMS Hungarian Dances, WoO1 (1868 & 1880): No. 1 in G minor (encore)
  • STRAUSS (SR.) Chineser galopp, op. 20 (encore)
  • J. STRAUSS II Die Fledermaus: Polka Unter Donner und Blitz, op. 324 (encore)

过了时效,只随便写几条没忘记的:

  1. 乐队素质非常高,指挥手势明显,视觉和听觉都是很好的享受。我个人听第四号更专注一些。
  2. 如果不是贝交全集的话,一场两首不是很够。加演的《艾格蒙德》序曲其实可以放在正式节目的。放眼看去,所有的节目,包括安可,都和维也纳有关。维也纳交响的演奏也十分正统,并不输维也纳爱乐。
  3. 乐队向背向自己的观众数次鞠躬致意,令人感动。
  4. 国大的硬件令人垂涎。不过开场时间太早、中场休息太短令人不满。才九点钟,正式节目就结束了。即使等到安可结束也才九点半。这个时间散场很尴尬的。为了赶开场晚餐没吃好;结束了再吃一餐似乎并没有饿,而且周围什么吃的都没有。

Hong Kong Philharmonic

Elim Chan (陳以琳)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 SMETANA Má Vlast: The Moldau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5 in E flat, op. 73 “Emperor”
  • DEBUSSY Suite bergamasque (1890–1905): 3. Clair de lune
    ·· Stephen Hough, piano
  • RACHMANINOFF Symphonic Dances, op. 45

上半场的两个节目给人的“分析感”很强烈,伏尔塔瓦河有些片段很美;至于贝多芬,程式化严重,太冷静、缺少激情(我觉得主要在钢琴家,这似乎不是他擅长的曲目),不能让人满意。不过观众反响热烈,钢琴家盛情难却,加演了德彪西的《月光》,弱奏美得让人肝颤,总算让我觉得他不是浪得虚名。

下半场拉赫马尼诺夫的演奏非常正。木管部之间应答默契,乐手们深深掌握作品的神髓。指挥陈以琳虽然年轻,但履历丰富(毕业于史密斯学院),在过去听过的和港乐合作过的指挥里处于上游。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汤沐海指挥香港管弦乐团
Tang Muhai conducts Hong Kong Philharmonic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Grand Theatre)

  • 黛玉:曹青(Pureum Jo)
  • 宝玉:石倚洁(Shi Yijie)
  • 王夫人:金佼那(Hyona Kim)
  • 宝钗:李慧妍(Amanda Li)
  • 贾母:张秋林(Zhang Qiulin)
  • 元妃:何佳陵(Karen Chia-ling Ho)
  • 和尚:Pichead Amornsomboon
  • 侍女:连浩忻(Carol Lin)
  • 合唱:Die Konzertisten
  • 盛宗亮(Bright Sheng)作曲
  • 盛宗亮、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编剧
  • 赖声川(Stan Lai)导演
  • 叶锦添(Tim Yip)舞美

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压轴戏兼联合制作,兼取材于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本剧是不可不看的。颇费了几番周折才拿到票。

这是我第一次听盛宗亮的大型作品,中国元素让我想起《图兰朵》,宝黛的恋情让我想起《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表现戏剧冲突的场面则让我想起《神奇的满大人》;并没有让我直接和作曲家或者《红楼梦》建立联系的特色,也许我并不了解他的风格。作品没有大张旗鼓地使用中国元素(这么说吧,并没有比《图兰朵》更“中国”),应当以西方手法表现中国题材来看待。

既然剧本是以经典中的经典作为蓝本,不免要和曹雪芹的原作对比。感觉原作中宝玉、黛玉较歌剧剧本更为软弱。黛玉在第一幕终曲的咏叹调过火(布伦希尔德走错片场的即视感);她应该有更多的 pianissimo。而且,作为要用一生眼泪还给神瑛侍者的绛珠仙子,竟然一场哭戏都没有。语言上,曹公文采斐然,翻译成英语之后剩下不到一成,创作组自创的部分也是失色。原作对称的精巧结构倒是被保留了下来。总之就是,没有什么激起我共情的地方。

舞台效果倒是非常不错。演奏演唱也好。而且,也打卡了汤特文格勒。重要角色都是亚裔。曹青的黛玉扮相很好看,宝钗也“忠于原作”,宝玉就,这么说吧,比较不像欧阳奋强了。侍女连浩忻是上次被我中场放弃的 Carol Lin,她还不错;不过回想香港节日乐团给我的可怕回忆,当初跳过她仍然是对的。

Oslo Philharmonic

Vasily Petrenko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TVEITT Excerpts from 100 Folk Tunes from Hardanger
  • ELGAR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85
  • CATALAN TRAD. El Cant dels Ocells (encore)
    · Truls Mørk, cello
  • SIBELIUS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43
  •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Op 71: Trépak (encore)

今天意外听到一场绝赞的音乐会。奥斯陆虽然是 Jansons 带过的团,但一月听伯明翰的无聊样,让我觉得过去的总监的遗泽总是有限,并没有太多期待,打卡而已。我甚至因为没有理想的座位没买昨天的那一场。

第一个是当代作品。整个系列计划有 100 首,可惜大量草稿被作曲家一场家中大火付之一炬,残存的片段听来十分宏伟;火灾的损失十分可惜。

余下的都是常规曲目。Mørk 的艾尔加如外科手术般精确(不过开场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错音),也许少了一点悲剧感;依然是很有说服力的演奏。加演了一个陌生的作品,作品名是在油管上查到的。

西贝柳斯的交响曲由于具有作曲家母国优势特别带感。是淡色调的柏林爱乐的既视感,十分犀利,音色没有那么丰富。这个 Petrenko 的前途也十分令人期待。又:小哥指挥的动作十分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