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佳、王敬、凌显祐 & 鲍力卓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Yuja & Friends: A Chamber Concert

  • BRAHMS Piano Quartet no. 1 in G minor, op. 25
  • TCHAIKOVSKY Piano Trio in A minor, op. 50
    · Yuja Wang 王羽佳, piano
    · Wang Jing 王敬, violin
    · Andrew Ling 凌显祐, viola (Brahms)
    · Richard Bamping 鲍力卓, cello

柴可夫斯基很正;勃拉姆斯差点,也还可以接受。被钢琴家的着装惊到了,颇生气,就不说了。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Season Opening: Jaap & Yuja

  •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 HOROWITZ Carmen Variations (after Bizet) (encore)
  • SCHUBERT “Gretchen am Spinnrade,” D. 118 (arr. Liszt) (encore)
    · Yuja Wang 王羽佳, piano
  • STRAVINSKY The Rite of Spring

干涸的无乐夏季终于结束,港乐新赛季再开。虽然很早就订了最贵的套票,但竟然被挤到了 M 排的最右边,前排是个颇高大、发型爆炸的女士,相当不爽。离开场五分钟,前面的座位还是空空荡荡,估计是留给本港名流的。

今天起得特别早,被拉到马湾开了一天会,没吃饭到音乐厅;好在节目都是大俗,不至于走神或者睡着。又见 Yuja,这次的感觉却不算是正面。她把柴可夫斯基弹得像是斯科里亚宾:小节里突出的拍子和和弦里突出的音都不像是印象中的俄罗斯浪漫主义。更要命的是,和乐队基本上没怎么合上,弹得相当快,感觉随时要抛下乐队自己飞。协奏曲完了之后是漫长的谢幕,有一度我都觉得她可能不会再出来了;但本港观众实在热情,出来加演了两个。还 okay,不过感觉没什么进步。今天的战斗服是蓝色长裙。胸部和腋下开得很低,但又用肉色布料缝起来挡上了,颇不似一贯作风。她倒总是可以在着装上搞出新意。

下半的春之祭还不错,符合期待,但我并不觉得需要加入异教徒的仪式。完了之后是简短的政要和赞助商致辞,余拉扬也上台了。他们似乎就是坐在前排而不是包厢的。

按说我两个月没听音乐会了应该容易满足,但这场开幕表演有点反高潮。如果不是因为我第一次看到特首,我都不乐意拍照。希望接下来更好吧。

Tristan und Isolde

Lü Shao-chia conducts NCPA

  • Jay Hunter Morris: Tristan
  • Ann Petersen: Isolde
  • Elena Zhidkova: Brangäne
  • Thomas Gazheli: Kurwenal
  • Li Xiaoliang: Marke
  • Wolfgang Schwaninger: Melot
  • Kou Jing: A Young Sailor/A Shepherd
  • Mariusz Trelinski, director
  • Boris Kudlička, set
  • Marek Adamski, costume
  • Marc Heinz, lighting
  • Bartek Macias, projection
  • Tomasz Wygoda, choreography

又一次为了看歌剧去北京。这一次千叮万嘱终于说服朋友订了前排的票,因为现在看一场歌剧太过难得,我不能因为坐远了听不清而悔恨。

这个制作是和好几家单位联合制作的,包括 MET。它把故事的设定放在了当代,色调非常冷、主打灰绿色,光线非常暗;没有休息好的人可能很容易睡着。我感觉整个 set 似乎是缩在舞台里了,坐在第一排仍然不觉得近,感觉可以把 set 再往外推出 3 米。第一幕用了多层的舞台把视野切分成若干小房间,像 Written on Skin 的做法;用监视摄像头实时拍演员的做法比较有意思。第二幕前半段的故事是在瞭望塔(?)上,后半在一个仓库。第三幕特里斯坦的回忆杀是在一个被烧焦的小屋里,而特里斯坦直接躺在病床上。我之前并没有在现场(这真是非常遗憾的事,MET 的瓦格纳年只打卡了指环)或通过录像看过本剧,没有参照。我觉得是不错的制作。有点遗憾的是服装设计并没有给最美的公主最美的服装,不过 Ann Petersen 的深棕色头发被染成了金色。

卡斯里只听过 Morris,他的齐格菲令我印象深刻,但音色不讨人喜欢;他的表现要比 Petersen 的伊索尔德弱一些。考虑到剧情的安排,女强男弱也说得过去。Petersen 给我很大惊喜,hold 住所有场面,以至于没有到 MET 听 Stemme 都不那么遗憾了。Elena Zhidkova 的 Brangäne 似乎更棒,让人想起跟她名字很像的那个 Elina G。李晓良的国王堪称典范,开唱的时候让我们都吃了一惊。

NCPA 乐队在前几次演出已经证明了它的实力,吕绍嘉的指挥张弛有度,和歌手们达成了平衡;乐队段落里则分明有怒涛汹涌。独奏家方面,第三幕第一场的英国号有令人击节的表演。总结下来,跑这一趟是非常值得的。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un Märkl conducts Hong Kong Philharmonic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19 (arranged for harp)
  • ? (encore)
    Xavier de Maistre, harp
  • DEBUSSY Sacred and Profane Dances
  • RAVEL Introduction and Allegro
  • FALLA La vida breve: Intermezzo (encore)
    Isabelle Moretti, harp
  • DEBUSSY Images

本季最后一场演出,也是七月份打卡的最好机会,所以还是去了。这是一场有趣而奇怪的音乐会。有趣指的是节目方面,港乐不经常演法派作品,两首竖琴主打的作品也不能算是主流。奇怪则是演奏家的安排。我从来没有见过、也想象不到一场音乐会能有两个演奏相同乐器的独奏家演奏不同曲目(而不是合奏)。是季末预算花不完的意思?这么一来,比较两个独奏家的好坏优劣的意味就太明显了吧,不知道两人是什么关系,会不会觉得尴尬。

这是观摩往往被安排在角落里的竖琴的演奏技巧的绝好机会。先亮相的是 Maistre 的莫扎特协奏曲改编。很惭愧,前两个乐章仍然是睡过去的(我最近在作息时间正常化的痛苦过程中,food coma 异常猛烈),不过第三乐章和后来的安可相当精彩。我不是很确定钢琴作品移植到竖琴上能够成立:分解和弦从低音移到了高音,听起来有点奇怪。之后小哥加演了一首相当长的,听起来似乎是为竖琴原创的作品, 感觉一下子就对了。话说小哥的演出服是衬衣加马甲,而衬衣的尺码相当紧;最后一次谢幕的时候冲到了指挥台上,我不是很喜欢这画面。

Moretti 带来的则是两首为竖琴原创的曲目,而且都是为了推广新品种竖琴而作的(很显然,两位独奏家都带了自己的琴,换岗的时候连琴也换了),而且创作时间与编制都非常接近。这算是我第一次认真听这两首作品,相当惊艳。Moretti 的形象更符合一般人对竖琴演奏家的印象:穿薄纱长裙的美女。颜色是饱和度很高的红色,裙子之外还搭了一件颜色相同的棉质长袖坎肩;如果不穿这坎肩应该会相当惹火吧…她将这场音乐会献给二月份去世的恩师。加演的是法雅《人生朝暮》间奏曲的改编曲,弹分解和弦的时候出了几处错误。我感觉这个编曲是从吉他版移植的,因为有几处明显的 tremolo,听起来有点违和。法雅的歌剧有精彩绝伦的配器,已至于它无法被有说服力地被移植到任何独奏乐器上。

上半场结束的时候已经过了 80 分钟了。入场处有指挥家和 Maistre 的 CD 出售。我选了一张 Maistre 演奏的德彪西。返回座位,我左手的观众已经走了(大约有 10 个连续空位)。联想到之前两个人说起一个“Isabelle”,我猜他们可能是给 Moretti 捧场的朋友;不然实在没有理由错过本场音乐会最重头的节目。Märkl 带的港乐还算精彩,不过声部间的平衡似乎有一些欠缺。本场演出把乐池背面的座位也开放了,演奏《印象》的时候,不断有观众离开,有点海顿《告别》的意思。

散场的时候签售的队已经不知道排到哪里去了,也许只有当初云总在卡内基的热度可以媲美,于是我没等签名就离开了。

Renée Fleming & Hartmut Höll

At Hong Cong Culture Centre (Concert Hall)

  • MASSENET Thaïs: C’est Thaïs, l’idole fragile
  • FAURÉ Mandoline
  • SAINT-SAËNS Soirée en mer
  • DELIBES Les filles de Cadix
  • BRAHMS Ständchen
  • BRAHMS Die Mainacht
  • BRAHMS Mondnacht
  • BRAHMS Meine Liebe ist grün
  • BRAHMS Wiegenlied
  • BRAHMS Vergebliches Ständchen
  • ARLEN The Wizard of Oz: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 RODGERS & HAMMERSTEIN The King and I: I Whistle a Happy Tune
  • BERNSTEIN West Side Story: Somewhere
  • BERNSTEIN West Side Story: I Feel Pretty
  • PONCE Estrellita
  • GÓMEZ La Morena de mi copla
  • TOSTI Aprile
  • BOITO Mefistofele: L’altra notte in fondo al mare
  • PUCCINI Gianni Schicchi: O mio babbino caro
  • LEONCAVALLO Mattinata
  • ? (encore)
  • R. STRAUSS Lied (encore)

过了几天了,怎么也想不起安可了什么,只能补记一下要点。整个演唱会依据曲目来源(语言)组合在一起,我坐得近,听得舒服。不过我依然是觉得弗莱明不适合特别外向热烈的曲目(角色),西班牙语歌曲和音乐剧选段(顺便提一句,I Feel Pretty 唱词里的 I feel gay 被改成了 I feel bright;感觉很挤)听起来总是差了点。其他没什么好抱怨的。第一次听到圣桑为雨果的诗作谱曲的 《海上黄昏》,相当动人。最后的斯特劳斯无懈可击。应该多来点斯特劳斯的啊…

买了一张最近专辑(巴伯等的作品)和随想曲的蓝光。签了后者。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Hong Kong Philharmonic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BERG Violin Concerto
  • GLUCK Orfeo ed Euridice: Melodie
    · Renaud Capuçon, violin
  • SCHUBERT Symphony in C major, D944

因为有票房毒药贝尔格,乐队背后的座位都没开,场上空位也比较多。

这是第一次听 Capuçon。大叔(?)拉琴时的走位极其销魂,好像是横着走 MJ 的月球步;脸上苦大仇深。不过他技术真是不错,第二乐章技巧艰深的段落被他信手拈来。贝尔格这首作品听得多了,就喜欢起来。话说听港乐十多次了,场内有个傻瓜不管是强奏还是弱奏结束总要第一时间喊 bravo,余韵烟消云散。加演奥菲欧的时候他换了另一套动作和表情,揉弦有点克莱斯勒的意思。安可赢得了更多的掌声。

中场走到 CD 摊位,发现小提琴家已经留下了一大批录音。我多么无知。赶紧选了贝多芬/孔戈尔德和勃拉姆斯/贝尔格两张以备研究。

下半场舒伯特的“伟大”充满了蓬勃朝气,全然不似富特的那种沉郁,听感轻松。第一乐章刚开张不久,二提的首席就遭遇了断弦,后面的乐手把自己的琴交换了首席的,当场开始换弦和调音;等乐章结束再把琴换回来。我坐在第一排也听不见调音的声音,感觉这辈子和高级音响没什么关系了。

最近两次谢幕,献花的人换成了第一小提琴里的一个女乐手;比花托还要尴尬的是业余花托。梵志登和独奏家/乐团首席握手的动作好似拔枪,喜感尴尬;而比他的握手更喜感尴尬的是他把收到的两束花给了两个男乐手。

Hong Kong Philharmonic

Karina Canellakis conducts Hong Kong Philharmonic and Choru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HAYDN Symphony no. 101 “Clock”
  • ORFF Carmina Burana
    · Wang Xi 王曦, soprano
    · Nicholas Phan, tenor
    · Troy Cook, baritone
    · The Hong Kong Children’s Choir

冲着《布兰诗歌》来听这一场(对这个作品并不熟),总体感到满意;全场观众也同意这一点,反响热烈。指挥激发了乐队全部的能量。三名歌手很不错,音量足、控制好,有些段落虽然觉得是到了极限,但也算是完成了。我觉得稍微有点弱的是合唱团。团员组成太过年轻,听起来有点嫩。

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de Radio France

Mikko Franck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BEETHOVEN Triple Concerto in C major, Op. 56
    · Trey Lee 李垂谊, cello
    · Dmitry Masleev, piano
    · Svetlin Roussev, violin
  • RAVEL Ma mère l’Oye suite
  • DEBUSSY La Mer
  • RAVEL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encore)

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就当消食白送的。我听完这一次依然对其无感;但这并不是说我对乐团或者独奏家有意见。反正我是为了法国作品来的。

《鹅妈妈》非常棒。无可挑剔。——也许最后的和弦可以大声点?不管怎么说,我听到本博的主题曲十分欣慰。《大海》同样水准极高,不过我自己对这个作品不是那么喜欢。最后加演《帕凡舞曲》,依稀中看见公主的金色鞋子。这场音乐会因为港乐的音乐季几乎被徳奥系包办而弥足珍贵。

又:Franck 指挥时的造型令人难忘。他在指挥台的右边摆一个椅子,坐上去的时候,左脚放指挥台上,右脚放地面上,想要站着指挥的时候就站在指挥台外右边。再者,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舞台前方留出了两米宽的空。

Hong Kong Philharmonic

Yu Long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MENDELSSOH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verture
  • MENDELSSOHN Piano Concerto no. 1
  • DEBUSSY Pour le piano: Toccata (encore)
    · Wang Yalun 王雅伦, piano
  • MAHLER Symphony no. 4
    · Rao Lan 饶岚, soprano

这一场节目我很喜欢。乐队表现令人满意。仲夏夜之梦颇有诗意。

本场是我第一次听儿童音乐家(2005 年生)的演出。我并不很清楚王小朋友学琴至今达到这个水准算怎样。把她当成一个音乐家来评论(这本身也算一种褒扬吧)的话,她处理略简单的门德尔松协奏曲是没有技术问题的,触键有颗粒感;不过表达的层次感和慢乐章的抒情性就还需要她继续努力。加演的德彪西托卡塔超出了她当下的水准,给人以走钢丝的不安全感。王小朋友和我一样也在口腔正畸,希望她也有可靠的医生。

马勒四是他的交响曲里最(篇幅)短(编织)小的。因为锻炼后没有吃饭,我有一度是在考虑是要凑合着吃面还是牛排。吃饭就听不好上半场,不吃饭就听不好下半场;音乐会总是让人为难。反正我没有听得很仔细,只记得开场第一个音似乎没有一起进。唱天国的盛筵的饶岚并不是很大声,不过我坐在第一排到是无所谓,但她技术还差了点。她选的裙子还是很不错的(王雅伦的裙子就有点老气了),似乎上面还安了铃铛,上台的时候我听到声响。

Opus One Piano Quartet

At Hong Kong City Hall (Theatre)

  • SCHUMANN Piano Quartet in E flat major, op. 47
  • BRAHMS Piano Quartet No. 1 in G minor, op. 25
    · Warren Lee 李伟安, piano
    · Wang Jing 王敬, violin
    · Andrew Ling 凌显佑, viola
    · Richard Bamping, cello

今天这套节目是非看不可,因为我一来不想错过任何现场听勃拉姆斯第一号的机会,二来正巧前一阵也开始喜欢上舒曼的四重奏。

演出非常令人满足。舒曼甜蜜而忧郁、十分怀旧。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就像是名字说的那样。勃拉姆斯则充满了战斗的激情,每一次听这个作品,就像是看见他穿行在泥沼中不放弃的样子,终于一飞冲天。三个弦乐家都是港乐首席,今天一贯的高水准和默契。钢琴家表现也不错。我特别喜欢他们用喑哑的音色来表现勃拉姆斯 G 小调里的戏剧性,听到了新的东西。Br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