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men

Yves Abel conducts Hong Kong Sinfonietta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Grand Theatre)

  • Varduhi Abrahamyan: Carmen
  • Jean-François Borras: Don José
  • Li Yang: Micaëla
  • Vittorio Vitelli : Escamillo
  • Opera Hong Kong Chorus
  • Opera Hong Kong Children Chorus
  • The Song and Dance Troupe of Fujian Opera Dance and Drama Theatre
  • Jean-Romain Vesperini, director
  • Bruno de Lavenère, set designer
  • Thibaut Welchlin, costume designer
  • Vannina Vesperini, costume special support
  • Christophe Chaupin, lighting designer
  • Etienne Guiol, video designer


汲取了多次教训之后,这个演出我在开票当天就入手了。座位很近很正,以至于结束的时候同事接到了台上抛下来的花束。如果正面也有字幕那就完美了。演出令人满意。

很久没有听《卡门》了。重逢令我更懂得比才,以及他过早地离世对音乐界是如何重大的损失。假如他能再活十年,他会给我们留下多少部不朽的杰作,而音乐史的发展进程,也会被他的工作改变。

Hong Kong Philharmonic

Gerard Salonga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DVOŘÁK Carnival Overture
  • KHACHATURIAN Gayaneh:  Ayshe’s Awakening and Dance
    — Dance of the Rose Maidens
    — Gopak
  • SCHIFRIN Mission Impossible Theme
  • MENDELSSOHN Symphony no. 4: 4th movement
  • RIMSKY-KORSAKOV The Snow Maiden: Dance of the Clowns
  • J. WILLIAMS Hook: Flight to Neverland
  • BARROSO Brazil
  • FALLA The Three-Cornered Hat: Jota
  • GINASTERA Estancia Suite: Malambo
  • SMETANA The Bartered Bride: Dance of the Comedians
  • ROSAS Over the Waves
  • TCHAIKOVSKY Swan Lake: Waltz
  • KHACHATURIAN Gayaneh: Sabre Dance
  • BACH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orch.: Stokowski)
  • BIZET Carmen: Les Toréadors
    · Cirque de la Symphonie, special guest

这套节目叫《交响马戏团》。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乐队演奏的时候会有杂技演员(没有动物)随着音乐表演。有灯光设计。不是每首曲子都伴有杂技表演。

可能原教旨主义者会对此嗤之以鼻(我右手边大约有 10 个连续的空座位,左边的 七八个座位也仅有两名观众),但我的观感相当正面。音乐大都是讨喜的小曲,演奏可靠。演员们(总共有七名演员)的表演令人折服,他们也一度做出令人窒息的高难度(危险)动作。我最欣赏的节目是《天鹅湖》的圆舞曲。当演员们腾空而起的时候,那感觉甚至比观赏芭蕾舞还要满足。(我马上就看一下 Semionova 的录像来证明自己是错的。)还有一个换装的表演令我觉得惊奇,它类似川剧变脸,但做出来的是全身换装的效果,换一次不到一秒钟。巴赫的托卡塔与赋格是一个纯粹展示力量的节目,高矮两个男演员,涂上银粉,表演各种合体;我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的节目,但不得不佩服他们的体格与力量。

这场节目由香港电台录像制作并将在电视上播出。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oe Hisaishi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HISAISHI The East Land Symphony
    · Louise Kwong 邝励龄, soprano
  • HISAISHI mládí
    · Joe Hisaishi 久石让, piano
  • HISAISHI Symphonic Suite Castle in the Sky
  • encores

这场音乐会因为被炒得很贵,让我觉得去听的机会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想把票出掉。然而我又懒得寻找买家,最后还是自己去了。


从好几个方面来讲,久石让的这场音乐会可以说是最“古典”的。首先,作曲家指挥和演奏自己的作品是古典音乐的光荣传统;第二,节目由严肃的上半场和娱乐的下半场组成,这也是音乐会节目编排较早的做法。

The East Land Symphony 就是上半场“严肃”的作品,感觉得到作曲家花了许多心思,旋律漂浮在极简主义背景音乐的上方,第四乐章还用了“troublesome”的 11/8 拍。第三、五乐章有女高音独唱。歌手是来自香港、现在在罗马歌剧院的年轻的邝励龄,她的声音有年轻人的尖锐,我很喜欢。我感觉这不是那些为了久石让才听港乐的乐迷喜欢的那种作品。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久石让上次来香港的演出记录,并没有安排这种严肃的作品。

下半场的两部作品都来自他的电影配乐,舞台上亮起了蓝紫色的灯光。第一部较短的《青春》(用的是令人追思雅纳切克的同名作品的捷克语标题)是为北野武的三部电影配乐的材料组成的。作曲家在钢琴上指挥。钢琴的摆位并不是和舞台水平,而是成 30° 角;我在第一排靠右的位置能看到作曲家的侧面和他背后的王敬。第一乐章《夏天》来自《菊次郎之夏》,是我参加音乐会之前知道的久石让的唯一作品。原版电影配乐开头的钢琴顿奏被改为弦乐拨弦,效果还不错。中间还有一段和王敬的二重奏,观赏效果也特别好。第二部作品是宫崎骏《天空之城》配乐改编的交响组曲,其交响化的程度明显低于 East Land,不过我很惊奇自己竟然对《天空之城》的主题如此熟悉,不知道在哪里听到的。它让我追忆起一些特别久远的事。不过这个节目对我来说是个灾难,因为钢琴被推倒了我的正前方。我只能通过琴腿下的空间看一看后排的乐手。作曲家走下指挥台在钢琴上弹了两三分钟,我能看见他的下半身。他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钢琴家。

完结的时候观众终于沸腾了(果然是节目的缘故吗),加演了好几个作品,但我一个都不认识。有一度作曲家在谢幕的时候向台下的一位观众(一个白人女性)致意,不知道是为什么。开场前,中场休息和结束后都没有办法挤进卖 CD 的临时摊位,所以就什么都没有买,甚至都不知道在卖什么。才华真是个好东西啊,能让这么多人为一个看起来这么不起眼的老头如痴如狂。

另有一个插曲可以记一下。开场之前,坐我左边的一个颇高大的女人问我能不能和她换座位,一问之下她原来是想把我换到我正后方第二排她男伴的座位。我爽快地拒绝了(我很少拒绝别人,这让我都觉得惊讶)。等到《青春》演完的时候,她特别 high,把脖子伸到后面让她的男伴亲她,还差点倒在我身上,我翻了一个梁相宜款的白眼。我很庆幸没答应她,不然还不知道要看多少这种没有买票的表演。

Hong Kong Philharmonic

Yu Long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叶小纲:大地之歌
    · Yu Guanqun 于冠群, soprano
    · Yuan Chenye 袁晨野, baritone
  •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 Klaus Florian Vogt, tenor
    · Ildikó Komlósi, mezzo-soprano

入场的时候经过一个西装革履的家伙,后来发现他就是叶小纲。作品以马勒《大地之歌》歌词的古诗原文作为歌词,主要的音乐语言还是西方的,只是加入了一些东方元素,包括打击乐和京腔。我没有立刻听明白这些元素的意义,并且对结尾的打击乐不以为然。但总归是个有趣的作品。

马勒的《大地之歌》让人满意,尤其是男高音,太棒了。一看简历,原来刚刚在 Met 才唱了帕西法尔。

Hong Kong Philharmonic

Zhang Guoyong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TCHAIKOVSKY Eugene Onegin: Polonaise
  •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 ? perpetuum mobile (encore)
    · Baiba Skride, violin
  •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5

第一次听在朋友中风评并不高的张国勇,但我觉得非常棒。音乐演奏出来十分正宗老派,手势很清楚。小提琴家表现也十分出色。最近几次独奏家都令人满意。她加演了一首我没听过的无穷动。

Hong Kong Philharmonic

Yu Long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MAXWELL DAVIES An Orkney Wedding, with Sunrise
    · Robert Jordan, bagpipes
  • BRUCH Scottish Fantasy
  • MILSTEIN Paganiniana
    · Ning Feng, violin
  • MENDELSSOHN Symphony no. 3 “Scottish”

今天节目的主题是苏格兰。三个作品都和苏格兰有关。Maxwell Davies 的《伴着日出的奥克尼婚礼》是个惊喜,很悦耳,也确实让人想起苏格兰,最后有身着民族服装的苏格兰风笛手加入。

然后又见宁峰(一晃一年过去了),这次是和余隆搭档。演了一个比上次通俗得多的苏格兰幻想曲。他的演出有时柔媚,有时凌厉,音乐表情变得有点快;不过反正不是特别严肃的作品。第一次现场听这个核心曲目,觉得写得太长了。加演的是米尔斯坦的 Paganiniana。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和 CD 一样精确又充满激情。

又有签售。我忘了去年不喜欢他加演的巴赫,就买了新出的无伴奏(和另一张《中国情》)。回到家快要听完第一张了。我喜欢他在快速段落的凌厉,但慢乐章听起来太轻盈了。

休息之后的门德尔松苏格兰交响曲竟然让我觉得惊人地陌生(看来是只和《春天》与《意大利》熟悉了)。也惊人的长。肚子不舒服。没什么别的感想。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un Märkl conducts Hong Kong Philharmonic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HOSOKAWA Circulating Ocean
  • FALLA Nights in the Gardens of Spain
  • CHOPIN Nocturne, op. 27/2 (encore)
    · Ingrid Fliter, piano
  • MENDELSSOHN The Hebrides Overture
  • DEBUSSY La Mer

这是我记忆中看过的港乐票房最萧条的一场。大概是复活节周末的缘故吧,因为演出怎么都算是精彩。这次是和滞留在港的 M.B. 同看,我把自己放到了第一排他后买的座位旁。

本场音乐会的主题是“海”。一开始细川俊夫的《循环海洋》还算有意思,海潮的涨落指引着观众的呼吸。不过 M.B. 认为这不是音乐。法雅的《西班牙花园之夜》让我终于打卡 Fliter。她是第一流的钢琴家。能坐在她跟前欣赏她的音乐真是太棒了(她是用 iPad 看乐谱的)。虽然人不多,但她还是加演了一首肖邦夜曲。兼有颗粒感和连绵的吟唱,摇摆恰到好处。弹到中途犯了一个还算明显的小错误,但并不让人担心。

下半的两个作品都是我以前颇为无感的。门德尔松这首维持了这个感觉。但《大海》现在已经成为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了。本场演出相当精彩,几乎是把海的炫目的波光和潮湿的泡沫摆在了观众面前。谢谢 Märkl 又一次把德彪西的作品带到香港。

Danis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Fabio Luisi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WAGNER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Overture
  • 郭文景:山之祭
  • 李飙:为纪念汶川地震遇难者而作的木琴独奏曲(安可)
    · 李飙,打击乐
  • STRAUSS Don Juan
  • NIELSEN Symphony No 5
  • GADE Tango Jalousie (encore)

我觉得本场最令人难忘的是李飙的加演。谁能想到木琴能做出这样的 sostenuto?至于郭文景的《山之祭》,如果不去附会汶川地震的话,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但我实在没听出他的愤怒。这部作品比上次听到的他为中芭作的牡丹亭好。

瓦格纳和斯特劳斯演奏得比较轻车熟路,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尼尔森的交响曲虽然很有名,我还没来得及倾注时间来熟悉他们;依然是没办法集中精神。观众中有一个吼叫者、一个提前鼓掌的智障,也是让人心塞。最后加演一首提神的充满南方风情的 Tango Jalousie,没想到依然是丹麦作品。这首曲的名字我是问了乐团的音乐家们(他们特别高)才知道的。他们对于我对尼尔森的无感有点失望(最后其实有点儿布鲁克纳的意思)。

其实,丹麦是个令我神往的地方,神往到我仍然日日关注哥本哈根的天气。

Pelléas et Mélisande

Lothar Koenigs conducts Orchestra and Chorus of the Welsh National Opera and Die Konzertisten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Grand Theatre)

  • Jacques Imbrailo: Pelléas
  • Jurgita Adamonyté: Mélisande
  • Christopher Purves: Golaud
  • Leah-Marian Jones: Geneviève
  • Alfred Reiter: Arkel
  • Rebecca Bottone: Yniold
  • David Pountney, director
  • Johan Engels, set designer
  • Marie-Jeanne Lecca, costume designer
  • Mark Jonathan, lighting designer

我这次跳过对于香港歌剧生活乏味的抱怨。最近生活变化有点多,都没来得及买票。到我下定决心去买票的时候,最好的票只有 15 号看台前排中间了。多亏 L.Y.P. 出让,才又多买了一场。

我以前是把这部剧作为加长版有人声的德彪西交响诗来听的,没有现场观摩过,也没有看过录像。这个制作的场景只有一套,一个巨大的骷髅挂在钢架上,大部分时间阴森黑暗,突出了剧情中的神秘与死亡气息,含义明显。随着剧情的进行,骷髅头会反射一些光影效果。不过在高座看不到骷髅头。场景的中央有一个环形浅池,对于反射光线显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歌手们常常要涉水,尤其是梅丽桑德有许多在池中滚爬的动作,不知道这对歌手们的健康会不会有负面影响。我并不喜欢这种占据了整个舞台的 set,把演员的位置都占据了。服装是素色,非黑即白,除了第四幕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改穿大红色服装,含义依然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医生的扮相酷肖作曲家(参看 15 日照片左一);是否有意为之就不得而知了。

对情节的安排,这里有两点值得一提。首先是梅丽桑德在蛹中,从鸟头人身怪物的斗篷下露出登场,她的手势暗示是她引导戈洛找到她。在结尾时,她以与登场时相同的方式再生了,比剧本更直接地点出了轮回的意义。其二是,梅丽桑德似乎和城堡中的所有人都存在暧昧关系,包括 Geneviève,以至于我不能确认谁是她孩子的父亲了。(在星期四之前我当然认为是戈洛。)

这套卡斯我一个都没听过。两场演出都听得很清楚,很不错。不过 Adamonyté 的发音,尤其是第一幕,让我觉得德语味盖过了法语味。总的来说没什么好抱怨的。剧团是和布列兹留下了(没看过的)传奇名版的威尔士国家歌剧院,乐手水准很高,和歌手们配合也好,但有些需要乐团爆发全部能量的片段太轻描淡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