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angelo, Hammer Musicus & Die Konzertisten

Jonathan Cohen conducts at Hong Kong University Lee Shau Kee Lecture Centre

  • BACH Mass in B minor, BWV232
    • Lydia Teuscher, soprano
    • Alison Lau 刘卓昕, soprano
    • Tim Mead, countertenor
    • Caleb Woo 胡永正, bass
    • Samuel Boden, tenor
    • Sanders Lau, choirmaster

都忘了曾经在这里听过约翰受难了,连很多音乐家都是旧相识。这一次除了巴洛克铜管稍显温顺——演奏用的是本真乐器——没什么可抱怨的。而且,音乐太棒了。我很感谢港大能组织这样的活动,因为如果是我自己在家听唱片的话,我很小概率会听这部作品——即使我了解、听过这部作品且对它的伟大毫无异议。

我把这场音乐会的信息给了 T.B.,他终于在临行前能在香港过一点文化生活,而我们也可以再见一面。完了我们去吃烧烤,是他在 OpenRice 上找到的,到了店铺之后他惊呼这是他十年前来香港时光顾过的店。恍惚间像是在一场卡内基音乐会或者大都会的歌剧之后。分手后我坐在的士里悲伤地想到那些美好的日子再难重复,当时的朋友(包括 T.B.)今生很可能不会再像以往那样时时得以相聚了。我非常想念你们。

Hong Kong Philharmonic

Lio Kuokman conductor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HESS A Christmas Overture
  • BACH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Christmas Oratorio: Coro
  • ARNOLD A Grand, Grand Overture
  • GRUBER “Silent Night”
  • WADE “O Come, All Ye Faithful” (arr.: Willcocks)
  • BRITTEN Men of Goodwill
  • RUTTER “Jesus Child”
  • BERLIOZ The Shepherds’ Farewell
  •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excerpts)
  • MENDELSSOHN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 (arr.: Willcocks)
  • HANDEL Messiah: “Hallelujah”
    • Harry Wong, presenter

以前圣诞节目都是在荃湾,我是不会参加的;不知怎么今年就放在文化中心并且收录在套票里了。感觉我在这里见到了全香港的小孩。他们一度完全自发地跟着哈里哥哥(其实已经完全可以算是哈里叔叔了)就冲到台上了,台上挤不下,台下还有一圈。我着实担心是哪个小朋友从看台上掉下来…节目还蛮不错的。

指挥是上一次指挥蝴蝶夫人的廖国敏。一月第一个星期 Alexandre Desplat 的音乐会因病取消,港乐安排了他指挥一场免费音乐会,我没有申请门票,不然就连听他三场了。——他蛮不错的。

Madama Butterfly

Lio Kuokman conducts Hong Kong Virtuosi Musica Viva Chorus at Hong Kong City Hall (Concerto Hall)

Sylvia Sang-eun Lee 李尚恩: Butterfly
Dominick Chenes: Pinkerton
Carol Lin 连浩忻: Suzuki
Isaac Droscha: Sharpless
Wang Bo: Goro
Michelle Lange: Kate
Giacomo Puccini, composer
Luigi Illica & Giuseppe Giacosa, libretto
Lio Kuokman 廖国敏, conductor
Lo Kingman 卢景文, director
Isaac Wong 王梓骏, set
Andrew Cheung 张浩然, costume

本来决定跳过这一场的,但我忘了之前朋友帮我买了票了。急吼吼地赶过去,坐定就开场。

我以为是音乐会版,但其实是舞台版。乐池非常局促,低音提琴(只有两把)和竖琴只能放在堂坐的两角,用屏风挡住。但这一版的布景、服装都让人满意。卡斯基本上是按照故事中人物的人种来安排的,没有违和感。演奏和演唱也很棒。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演出的是三幕的版本,我对本剧还没有熟悉到清楚每一版区别的程度,但第二幕结束的时候有舞台上的二胡伴奏,非常的切合剧情,挺神的。

Hong Kong Philharmonic

Andris Poga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LISZT Les Préludes
  • LISZT Piano Concerto no. 1
  • CHOPIN Waltz in D flat major, op. 64/1 (encore)
  • BRAHMS Waltz in A flat major, op. 39/15 (encore)
  • RACHMANINOFF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 3/2 (encore)
    Evgeny Kissin, piano
  • R. STRAUS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本乐季最受公众期待音乐会就是这一场了。基辛仗着人气硬是在周三塞了一场,仍然是轻松售罄,并且还有一大票没买到票的人。

开场的李斯特前奏曲照例只作为暖场存在——看来音乐会的第一个节目我是如论如何都听不进去了,毕竟李斯特的前奏曲已经是我接触得最早、熟悉到可以在脑子里重放的作品了。当然,这不重要,因为英雄要在第二个节目才登场。

李斯特的第一号协奏曲作为整套节目的吸引点似乎有点太短了,但看过现场之后(这竟然是我第一次现场观摩这部作品)我可以肯定钢琴家和键盘的接触时间是足够的,基本没闲着,而且几乎一直能听到。钢琴和乐队中的独奏的应答也很精彩。基辛可以把特别艰难的作品弹得非常简单,让你几乎要忘记这是李斯特的作品。

弹完之后钢琴家受到了英雄的礼遇,慢腾腾地加演了三首。说慢腾腾是毫不夸张的,因为鼓掌和反复谢幕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安可演奏的时间。不过还是值得的,尤其是肖邦的速度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音量;想不起来还有谁弹得更惊人。

下半场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突然就觉得这一季都还没有听过斯特劳斯就过半了。这一次听来多了一些自大的感觉。在楼上听,感觉音响有点空洞。弦乐不算太齐整,铜管有些瑕疵,但总的来说完成度还是相当高。

Hong Kong Philharmonic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RICHTER Recomposed
  • RICHTER Recomposed: Winter I (encore)
    · Mari Samuelsen, violin
    · Max Richter, keyboard
  • RICHTER Memoryhouse
    · Robert Ziegler, conductor/piano
    · Max Richter, piano/keyboard
    · Mari Samuelsen, violin
    · Grace Davidson, soprano
  • RICHTER ? (encore)

如果不是提前买了套票,这一场我应该不会参加。早上起得很早,下午又没有休息,胡乱吃了饭过去,清醒过来的时候夏天已经过了一半了。接下来的部分还不错。冬的第一乐章结束之后观众热烈鼓掌。上半场结束之后又加演了这个乐章。

下半场的 memoryhouse 没有结构(回头看册子的时候发现是由 18 个乐章拼在一起的)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从材料看,我觉得写个十几分钟足够了,结果搞了一个小时。等我看到他钢琴谱翻到最后一页,终于松了一口气。结果弹完乐队还有一段 tutti,我这才想起来好像管乐部已经等了好久没出声了。然后加演了一个作品,我当时听清了报幕的,但现在忘记叫什么了。

除了作品本身,我觉得需要再次吐槽文化中心的音响。这场音乐会使用了电子音效并且全场扩音。音箱的低音效果非常之廉价,听起来令我坐立难安。演奏和回放的声音混在一起,听感也是相当地混。

上半场听完四季觉得不错(现在看来显然是维瓦尔第不错),还买了他的 4CD 合集(因为收录了 Infra,我之前看过英皇的芭蕾)。拿了签名才走的,也是很小农了。出来遇见副首席,我们点头相互致意了一下。

Kodály Quartet

At Hong Kong City Hall

  • HAYDN String Quartet in G, Op. 77
  • MOZART String Quartet No. 17 in B-flat, K. 458 “The Hunt”
  •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in E minor, Op. 59/2 “Razumovsky”
  • GERSHWIN He Loves and She Loves (encore)
    · Attila Falvay, violin I
    · Ferenc Bangó, violin II
    · János Fejérvári, viola
    · György Éder, cello

这场音乐会是无论如何都要参加的,哪怕只为打个卡,见一见艺术家们。因为柯达伊四重奏是我听古典乐买的最早两张唱片的艺术家之一。当时买的是碟片漆黑的引进版。他们的这一张至今我仍然非常喜爱;至于另外一张,曲目是贝多芬的第二和第五,也是拿索斯的,指挥和乐团从来没有记住过。

主办方很贴心地提供了大量的唱片以供选购,我买了这一张《皇帝·五度·日出》来签名。(其实我在美国已经买了两碟装的作品 76。)经过了三十年的换血,现场只剩下第一小提琴 Attila Falvay 硕果仅存;但也足以令人激动。我忍不住跟他说起我和柯达伊四重奏的过往,他听到很开心,说那张盘的作品不错,我品味更佳。离开的时候听到后面有个女乐迷对说 Falvay 他的发型很“cute”。(……)

至于演奏本身——因为之前公交特别堵,错过了 pre-concert talk,心情不佳,再加上工作令我心烦意乱——我无法完全投入。不过大致的印象和唱片很一致,也就是(感觉)非常忠实于作品,没有什么强烈的个性。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MAHLER Symphony no. 7

非常疲惫的一天。一早起来上课,然后跑深圳,胡乱吃个晚饭,随便歇了一会儿就去了。

好像很久没有听港乐的音乐会了。这次是 200 全场随便坐,托朋友的福再一次坐在了 Bamping 对面。特别喜欢环绕的感觉。节目原来安排的是第九号,但指挥要求和四月份的第七号对调。我很吃惊地听说第七号是马勒演出最少的交响曲(难道不是第八?)。这一次的聆听,感觉是一个心绪纷乱的人听另一个人的纷乱心绪。听到马勒在这部交响曲里有光明有绝望有善良也有恶意,像是听者内心的反射。

演奏是非常令人满意的。除了弦乐似乎可以再妩媚一点?音乐会结束之后,梵志登给了一个一刻钟的座谈,对于现在的我没有太多新知;不过他提到要在第九号的座谈会上请乐队成员也参加,他好解释音乐里的细节。非常期待。

Evgeny Kissin

At Hong Kong Culture Center (Concert Hall)

  • CHOPIN Nocturne in F minor, Op. 55, No. 1
  • CHOPIN Nocturne in E, Op. 62, No. 2
  • SCHUMANN Sonata No. 3 in F minor, Op. 14
  • RACHMANINOFF 10 Preludes, Op. 23, Nos. 1–7
  • RACHMANINOFF 13 Preludes, Op. 32, Nos. 10, 12 & 13
  • SCHUMANN Kinderszenen, op. 15: 7. Träumerei (encore)
  • KISSIN Tango (encore)
  • CHOPIN Polonaise in A flat major, op. 53 (encore)

很惭愧,一开始的两首夜曲,虽然熟悉,但还是无法帮我抵抗睡魔;依稀记得不是很喜欢钢琴家的处理。到舒曼的时候完全醒了过来,这是一部我几乎只在 survey 作曲家的时候才会听的作品,我不太理解欣赏。

下半的拉赫马尼诺夫给我熟悉而陌生的感觉。我从来没想过拉赫的 24 前奏曲(opp. 3/2, 23 & 32)也是把大小调都走了一遍的。熟悉的部分当然是霍沃维茨反复弹过录过的部分,但是那些陌生的曲子也各自精彩。应该把它们凑一个单子整个儿听一轮。

这场音乐会的上半场本来是锤子键琴的。对于钢琴家把锤子键琴换成这个肖邦舒曼组合,我是腹诽的。想到下半这么好,就更加腹诽了。完事之后基辛达成了令香港观众起立鼓掌的高难度成就,因此也慷慨地加演了三首。前后两首大俗都是不出意料地好,但第二首自己的作品最特别。

这次出门没带现金,因此也没有买唱片或者参加签售。看了一下,品种不多,也没有什么想买的。希望十二月能有点别的吧。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BRAHMS Violin Concerto
  • BACH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 1, BWV1001: Adagio (encore)
    · Wang Jing, violin
  •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4

王敬的勃拉姆斯有点慢,但声音洪亮,听起来非常厚重。在这个讲究轻盈的时代是个老派的异类。加演拉的巴赫也是一样(是我很喜欢的那种演奏)。乐队伴奏很杰出,显然乐手们和团长有不一般的默契。不得不说王敬作为独奏家的做派我大跌眼镜,那件没有塞进裤子的白衬衣非常难忘了,颜艺和身体动作也是非常的放飞自我。

下半的柴可夫斯基很久没听了。我为了回避他的俗而错过了他的美,事后回味,觉得是很可惜的。梵志登的演绎也很有说服力。如果不是太忙,几乎是可以二刷的配置了。

Turandot

Paolo Olmi conducts Hong Kong Philharmonic

  • Mlada Khudoley: Turandot
  • Natalya Pavlova: Liù
  • Gustavo Porta: Calàf
  • Jeremy Galyon: Timur
  • Giacomo Puccini, composer
  • Giuseppe Adami & Renato Simoni, libretto
  • Michael Capasso, director

预定要同看的同事缺乏行动力并且放鸽子导致买票晚了,所以未能近距离观摩,而且只买了这场大约是 B 组的票。

这是和 NYC Opera 联合制作的,和 Met 的相比感觉像是一个乞丐版。文化中心剧院小,舞台浅,特别挤。中国元素的应用还不错,虽然经不起推敲;反正普契尼的原版也经不起推敲。感觉还是挺走心的。由香港同胞出演的合唱团终于和剧情不违和了。不是很懂为什么最小的两个小姑娘被涂成了(噩梦的)大红脸。这个制作穿插了颇多舞蹈,有些特色段落像是减肥操…

图兰朵是第二幕才出现在舞台上的(也可能第一幕出现过我走神看漏了),金色的裙子和面具亮瞎,效果还不错。相比之下加里夫基本就是油腻中年男。演奏方面,港乐还是靠得住的,不过剧场的声效似乎不足以把音乐传到后排(其实我的票也不便宜,是第二贵的档,在 V 排),难以投入。演唱方面我比较喜欢的是柳,然后是图兰朵,加里夫第一幕令我不满,但后两幕还不错。没买两场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