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MAHLER Symphony no. 9

每一次要讲马勒九总是有些词不达意,更何况这一轮听了两次。不如就随便写点花絮吧。第一天是在合唱位听的。文化中心的合唱位在看台的最低点,其实离指挥相当之近,听得很清楚,看得也清楚。铜管和打击乐超级响,非常过瘾。不过到了乐团背后,声音和熟悉的音场左右上下都是颠倒的,总有点搞不清楚自己在哪儿的感觉。第二天回到正面的座位,一切如常。

早些时候演第七号的一场,梵志登举行了音乐会后的座谈会。他当时邀请观众来听第九号,还说马勒用第九号开始的几个音模拟了心率不齐的心跳节奏。(他还说希望演第九号的时候可以示范,但是并没有。)从那以后我再听第九总会带入这个感觉。

这两天的表演都十分精彩,整体的呈现和各个声部都令人满意。要不是个别时候进入不是那么准确,听者甚至会以为这是一个容易的作品。第一场结束之后有个笨蛋率先鼓掌,过快地打破的结尾的宁静。第二天没有这种事故,但回味的时间也不够长。

又:第一天结束的时候我从合唱位看见个别观众起立鼓掌了。回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起立鼓掌了,顿时感叹自己终于融入了礼貌但毫无激情的香港观众。但我终究还是站了起来…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MOZART Symphony no. 1
  • MOZART Horn Concerto no. 4
  • BACH Cello Suite no. 1: Allemande (encore)
    • Jiang Lin, horn
  • MOZART Symphony no. 40

梵志登终于回来了…这第一套节目是最轻量级的也是最短的,九点半就收工了。听莫扎特第一号的时候又睡着,不过反正也没错过什么。然后是第四圆号协奏曲。江蔺是这一季第二位港乐的独奏家,很喜欢;希望以后能听到他的斯特劳斯协奏曲。他退场之前还邀请观众们一定要来听马勒九(所以我又买了一张票,这一季听两场马勒九、两场马勒二)。下半场是四十号。梵志登在两个内乐章采用了比一般更快的速度,换来了紧迫的效果。 这个声部清晰可辨,可以说是 Mozart at his best。接下来的一个月我是充满期待的。

Hong Kong Philharmonic

Thomas Carroll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IGUDESMAN & JOO Overture from An Austrian in America
  • MOZART/IGUDESMAN & JOO Alla Molto Turka
  • RACHMANINOV/CARMEN Rachmaninov by Himself (arr. Joo)
  • JOHANN STRAUSS II A Very Blue Danube (arr. Schulz-Evler and Igudesman)
  • IGUDESMAN Uruguay
  • IGUDESMAN & JOO Practice Time
  • IGUDESMAN & JOO Clash of the Soloists
  • RAVEL Tzigane (arr. Brener) (orch. Igudesman)
    • Igudesman & Joo

拖了很久也没有写,因为这场演出虽然挺好玩的,偶尔也被逗乐,但其实也就那样。我觉得最动人的时刻是快到结束时的不加料的门德尔松三重奏。(不是很清楚茨冈是不是在节目里…)

Hong Kong Philharmonic

Leonard Slatkin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ROUSE The Infernal Machine
  • BARBER Adagio for Strings
  • BERNSTEIN Chichester Psalms
  • PARRY Motet (encore)
    • Eton College Chapel Choir
    • Sanuda Kariyawasam, boy treble
  •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5

上半程的节目非常精彩。Rouse 不知不觉已经听了他好几部作品了。这部《地狱机器》满通俗的。中间插入了贝多芬作品 132 谐谑曲的三个小节。为什么贝多芬会坐在这么一堆东西中间呢?根据指挥转述作者的解释,原因是写到那里就写不下去了,但速度和作品 132 的谐谑曲是一样的,所以就把贝多芬拉过来过渡了一下。我觉得作曲家挺谦虚的。这是一部挺有才的作品。(往回翻,发现自己之前吐槽他挺毒的。我感觉这部作品和上次听的都不算丰富,写短了确实好听,写长了也确实要被吐槽。)巴伯的柔板演奏很好。有迷醉的感觉。然后我突然意识到王敬的头发又蓄起来了。时间过得真快。伯恩斯坦的《齐切斯特诗篇》是第一次听。它应该是这场音乐会的主打作品,因为伊顿公学圣诗合唱团是写在场刊封面上的。和这部作品的相遇真的是特别美好,在特别需要安慰的时候。中间有一段男童高音,美极了。加演了一首伊顿公学校友 Hubert Parry 的作品。全场音乐会结束之后,合唱团在大堂还又唱了好几首歌。(场刊上说伊顿是男校,合唱团有 10 名成年男歌手和 16 名男童歌手;但我确实在合唱团里看见了女歌手,也许是客串?)

下半场是最近似乎全中国都在演的柴五。特区也要凑热闹。作品挺没劲的, 不提也罢。

Hong Kong Sinfonietta

Christoph Poppen conducts at Hong Hong City Hall (Concert Hall)

  • WEBERN Variations for Orchestra, Op 30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Op 58
  • BACH Chorale transcription
    • Martin Helmchen, piano
  • MOZART Symphony No 41 in C, K551 “Jupiter”

又到了不听就开天窗的月底;今年我可是全部 pass 了香港艺术节。不管怎么说,最后还是决定努力一把。这是第一次看香港小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之前看过他们伴奏的歌剧),由于决定参加的时候实在太晚,正规渠道没有票了。打电话给主办方,被告知如果接待处有客人不领票,我可以以最高价格买入乐池票。就这么和 Z.L. 进去了。

对韦伯恩很期待,但还是因为疲倦陷入了半睡眠状态。然后是贝多芬第四号协奏曲。我对钢琴家 Helmchen 的了解仅限于他为 Julia Fischer 的两张舒伯特专辑伴奏过。听下来很喜欢,但没有激起买几张碟的愿望。加演了一首巴赫众赞歌的改编曲,过了好几天了(现在是四月五日),忘了是哪一首了。下半场莫扎特 C 大调也还不错。作为一个打卡项目,这场演出还过得去。

蟠龙令

庆家宝剧团/高山剧场

梁兆明:姚刚
阮兆辉:郭天赐
吕洪广:郭荣
庄婉仙:王菱仙
廖国森:王英
林宝珠:姚素儿

如果今天不看点什么,本月将是我自 2013 年 9 月以来第一个没看现场演出的月份。紧急报名了粤剧《蟠龙令》。这倒不能说是一个为打卡而作出的决定;我想看一部粤剧已经很久了。

这部剧的剧情曲(荒)折(诞)离(不)奇(经),要重述的话我觉得我一路都要插入许多吐槽,所以干脆就直接复制粘贴主办方提供的剧情。

东汉开国元勋姚期,被国丈郭荣所害。其子姚刚幸被乳娘所救,改名白尧天,假以比武招亲,与仇人王英之女王菱仙成亲。后与其姐素儿劫后重逢,姚刚伺机报仇,盗取国丈通敌书函,逃往蟠龙山。后来姚刚得悉王英原是救命恩人,联同菱仙父女合力将国丈诛除。

随便一读到没什么,我只想提醒一句“魔鬼在细节中”,而且这个剧情描述并不准确。但我并不想把这当成一个缺点,而是要把它当作是一个歌剧的共通点。这是一部背景设定在东汉的戏,却有西游记里面的典故。总共有五场戏。在三四场之间有 15 分钟的休息,整个演出净时长有两小时四十分钟之久。

音乐方面,没有给我留下任何能记住(或者想记住)的旋律和段落,并没有感觉到和京剧有什么不同。听感倒是和之前看的 Copland 的书产生了一些共鸣:旋律很无趣,节奏很新鲜。打击乐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管弦(让人想起贝九合唱中由定音鼓伴奏的段落),非常出彩。我不知道粤剧是否也有演员创作剧本和音乐的传统;但没有专职作曲家,感觉很难在音乐上和歌剧竞争。比较不满的是扩音有点太狠,非常响、而且响得不自然。High 得跟摇滚乐似的。这也让我很难正确评价演员的歌艺。学粤语两年多,总算是能听懂大半对白,也算欣慰。

演出方面感觉有点随意(也许是这个门类使然),我几次听到扬声器里传来了后台的声音(也有很小的可能性是剧情安排的画外音,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安排也很失败)。我右边凑巧坐的是主办方安排的摄影师。他的设备是手机。这杂光完全影响了后面观众的观剧体验,中场一番交涉后,他移到一个较偏的位置。这个剧还有一些插科打诨的喜剧段落,男主角打岳父,把观众逗乐了,可男主角也笑场了。观众平均年龄比较高,女性远远多余男性,看来好像很熟悉演员,入场的时候都有喝彩。我在入场处看到很多未来演出的海报,说实话,这种妆容还能把人认出来确实需要很高的忠诚度。观众也挺随意的,主办方也不会宣布节目开始,音乐直接奏起,观众渐渐安静下来。手机声,演出中途突然起身的情况颇多。约莫着演出要结束了,大家都冲到台前拍照。叫好声是普通话。还有叫“encore”的。男女主角最后单独谢幕一次,还比了一个 V 型手势。不过演员和观众都没想停留太久;单独谢幕之后马上开灯清场。

演出在高山剧场,看了一下介绍,是专门的粤剧剧场。我是步行往返的,暮色中的红磡深处像是一个停留在九十年代的地方。没吃饭,回家路上经过的餐厅全部都是只收现金的,快到家的时候吃了麦当劳。

Ian Bostridge & Saskia Giorgini

At Hong Kong University Lee Shau Kee Lecture Centre

  • SCHUBERT Winterreise

最近实在不宜流连音乐厅,但应当为 Bostridge 破例,因为我当初第一次去卡内基音乐厅的时候正是他的演出。当时的节目是诗人之恋。那一天也正式开启了收集签名的历程。他直接把 CD 签穿了,播放的时候会跳音,仿佛听到了另类的声音签名。(我后来就不让艺术家签在碟面上了。)

这次是连续两天的舒伯特套曲,讲的可以说是同一个悲伤的故事。听的多了,听得明白了之后我意识到冬之旅实在是太惨——完全可以理解当初舒伯特给朋友们演唱之后朋友们所谓 “appalled” 的反应——我就不怎么听这部作品了;我以前愿意因为菩提树一首歌听一次这个套曲。磨坊女至少是可以自我投射的,哪怕也不怎么开心。不管怎样,这是一对陪我走过了许多时光的作品。

Bostridge 的演绎这两套作品我是熟悉的(香港大学真是太棒了)。座位近了,看得出他已形容枯槁。可能是太瘦了,猛然看去,仍然是少年磨工气质。(我拿去签名的有 1995 年和 Johnson 的磨坊女,钢琴家不怀好意地一笑,眼神的意思大概是“老哥你也年轻过”。)他摇晃着,不经意翻开的上衣口袋里衬是酒红色。他唱得很放得开,很自由,比 CD 上戏剧化很多,有时候声音都不完美了(有一度甚至轻轻地咳嗽了),但又像是(一定是!——除了咳嗽)表演的一部分。像是心碎的声音。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在音乐厅这么感动了。

Hong Kong Philharmonic

Yu Long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陈其钢:五行
  •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1
  • CHOPIN Minute Waltz
  • DEBUSSY Bruyères
    • 张昊辰, piano
  • RACHMANINOFF Symphonic Dances

终于打卡了张昊辰。最喜欢的是加演的《石楠》(希望没有记错…)。开场倒没睡着,但看着小说入场总是有点分心,听得很不仔细。

一个小细节。张昊辰一上台就变戏法一样拿出一条毛巾擦键盘,也不知道他西装笔挺是把毛巾藏哪儿了入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