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志登终于回来了…这第一套节目是最轻量级的也是最短的,九点半就收工了。听莫扎特第一号的时候又睡着,不过反正也没错过什么。然后是第四圆号协奏曲。江蔺是这一季第二位港乐的独奏家,很喜欢;希望以后能听到他的斯特劳斯协奏曲。他退场之前还邀请观众们一定要来听马勒九(所以我又买了一张票,这一季听两场马勒九、两场马勒二)。下半场是四十号。梵志登在两个内乐章采用了比一般更快的速度,换来了紧迫的效果。 这个声部清晰可辨,可以说是 Mozart at his best。接下来的一个月我是充满期待的。
对韦伯恩很期待,但还是因为疲倦陷入了半睡眠状态。然后是贝多芬第四号协奏曲。我对钢琴家 Helmchen 的了解仅限于他为 Julia Fischer 的两张舒伯特专辑伴奏过。听下来很喜欢,但没有激起买几张碟的愿望。加演了一首巴赫众赞歌的改编曲,过了好几天了(现在是四月五日),忘了是哪一首了。下半场莫扎特 C 大调也还不错。作为一个打卡项目,这场演出还过得去。
演出方面感觉有点随意(也许是这个门类使然),我几次听到扬声器里传来了后台的声音(也有很小的可能性是剧情安排的画外音,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安排也很失败)。我右边凑巧坐的是主办方安排的摄影师。他的设备是手机。这杂光完全影响了后面观众的观剧体验,中场一番交涉后,他移到一个较偏的位置。这个剧还有一些插科打诨的喜剧段落,男主角打岳父,把观众逗乐了,可男主角也笑场了。观众平均年龄比较高,女性远远多余男性,看来好像很熟悉演员,入场的时候都有喝彩。我在入场处看到很多未来演出的海报,说实话,这种妆容还能把人认出来确实需要很高的忠诚度。观众也挺随意的,主办方也不会宣布节目开始,音乐直接奏起,观众渐渐安静下来。手机声,演出中途突然起身的情况颇多。约莫着演出要结束了,大家都冲到台前拍照。叫好声是普通话。还有叫“encore”的。男女主角最后单独谢幕一次,还比了一个 V 型手势。不过演员和观众都没想停留太久;单独谢幕之后马上开灯清场。
Bostridge 的演绎这两套作品我是熟悉的(香港大学真是太棒了)。座位近了,看得出他已形容枯槁。可能是太瘦了,猛然看去,仍然是少年磨工气质。(我拿去签名的有 1995 年和 Johnson 的磨坊女,钢琴家不怀好意地一笑,眼神的意思大概是“老哥你也年轻过”。)他摇晃着,不经意翻开的上衣口袋里衬是酒红色。他唱得很放得开,很自由,比 CD 上戏剧化很多,有时候声音都不完美了(有一度甚至轻轻地咳嗽了),但又像是(一定是!——除了咳嗽)表演的一部分。像是心碎的声音。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在音乐厅这么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