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Antonio Pappano, conductor
  • Martha Argerich, piano
  • WEBER Euryanthe: Ouverture
  • LISZT Piano Concerto no. 1
  • BACH Keyboard suite finale (encore)
  • SCHUMANN Symphony no. 2

很遗憾,第一个节目又变成了垃圾时间…不过这不重要,听了这么多年古典乐,我要终于听到阿格里姬的现场了!基辛之后隔周见阿姬,罗马真是待我不薄。今天音乐厅终于也把乐队背面的票开出来并且全部卖出,也安排了录像。邻座老奶奶开场预测说本周是大周末(这边万圣节要放假扫墓的),可能不会坐满;我心想正是因为大周末才方便外地人过来吧,果然是座无虚席。本来最先安排的协奏曲是肖邦的第一号,最后改成了李斯特的第一号(场刊也改了,所以不算是临场更换),虽然短一点,但乐队不酱油,也是好的。今天乐池摆位有点特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在左边,三角铁被放在了前排。看来展示非主流乐器是主队传统。

等待大咖上场的时间格外漫长(不是心理作用),观众也格外热烈。演出自然是有说服力的,她让整个协奏曲都处在非常紧张戏剧的气氛中,感觉有时候不惜缩短和弦的时值。(她中途咳嗽了一下,大约状态还未到最好。)乐队的配合仍然是默契。在经过了观众献花、主办方献花、观众和乐队音乐家整齐划一地掌声之后阿姬加演了一首巴赫键盘组曲的终曲(具体曲子待确认)。毫无意外的很浪漫的诠释,线条清晰,我很喜欢。

下半场是舒曼第二。2014 年听了柏林爱乐在卡内基的全套之后很听了一阵,把这套曲子听得很熟,但现在很久没听了。老调重弹,第三乐章还是把我惊艳了一下。老乡们在一二乐章结束后慷慨地给了掌声;其中第二乐章的时候被人 shh 了下去。

Andrea Lucchesini

Sala Santa Cicelia

  • Andrea Lucchesini, piano
  • SCHUMANN Papillons, op. 2
  • SCHUMANN Carnaval, op. 9
  • SCHUMANN Tre Romanze, op. 28
  • SCHUMANN Fantasia, op. 17
  • BEETHOVEN Bagatelle, op. 126/5
  • CHOPIN Revolutionary etude
  • SCHUMANN Träumerei

ANSC 除了交响音乐会还有室内乐系列,这是 19/20 室内乐季的开幕演出。这个系列包括从钢琴独奏到小乐队演出。(我很奇怪为什么罗马没有外来的交响乐团演出?)演出的日期一般在周一或周三,八点半开场。今天起得很早,而且全天都没有休息。潦草地吃过晚饭之后步行到了音乐厅,门到门 30 分钟。我觉得以后还是最好先到音乐厅,那里也有餐厅。

钢琴家 Andrea Lucchesini 之前并没有听说过,之后查了一下发现他连英文的维基页面都没有。场刊买了,自然也全是意大利语的。不过,能排出这套节目,也算是个狠人了。

整套节目除了三首浪漫曲,基本上可以自己在脑中过一下轮廓的程度吧。但这次听了有新的认识,舒曼丰富的和声和节奏类型,以前是不注意的,现在觉得真是太难弹!演奏给我的感觉也是非常神奇。钢琴家用了很多踏板,听的时候感觉被他的音乐包起来了。但他的交代十分清楚。坐在第 17 排,也是非常大声。音色偏暖,很美。可能音乐厅的声学设计也有助攻。罗马音乐厅的音效真的太棒了。——又或者香港文化中心的音效实在是太糟了。又或者是我终于可以承担最好音效座位的票价了。

加演的选择也深得我心。贝多芬的小品可以说是惊喜了,尤其是这一首 126 之五,是我最喜欢的。我猜想是晚年的作曲家充满柔情地回眸当时还是翩翩少年的自己。单独拿出来演也就不用接之六的“急慌慌”了。肖邦的革命排山倒海,能量惊人。最后的一首梦幻曲有点意料之中,诠释亦是美极。这充满告别意味的曲子结束之后自然再不会加演。

今天气氛和前三次很不一样。之前是座无虚席,今天可能最多一半吧,我左边有一人,右边连续都是空座。楼上估计更少。左前方倒是有一些看键盘的观众。然而观众亦是极热情,大家都像是熟人一样。钢琴家的台风非常酷,两个半场的第一个节目弹完也不退场,站起来致意一下就坐下接着弹。上半场掌声雷动,谢幕了三次。下半场加演三首,自然也是热情高涨。

完了之后还是决定乘公交回宿舍。结果尴尬达成了连续三次乘这条路线坐过站的惨剧。第一次是因为玩手机,而且也不熟悉,就忘了下车。第二次我集中了精神,无奈太挤(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那么多人),当我挤到了门口(距离很短),门已经关了。这一次是司机直接忽略了我的下车请求,并且连续飞了两站。等我下车的时候,已经到了 Borghese 庄园…和一个同时下车的中国男生面面相觑,他用汉语向我表达了关切。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Carlo Rizzari, conductor
  • Anna Tifu, violin
  • BERLIOZ Béatrice et Bénédict: Ouverture
  •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 BACH Unaccompanied violin movement (encore)
  • Show piece (encore)
  • STRAVINSKY The Rite of Spring

音乐公园仍然被电影节占据。这是所谓伯辽兹系列的第三场,他的作品只剩下一首序曲,正可谓再而衰三而竭了。今天(连同前两天)的指挥从 Mikko Franck 换成了助理指挥 Carlo Rizzari。演出非常灵动活泼,深得我心。我几乎就可以断定就算是 Franck 上今天也不会更好。我还得出结论:如果音乐会以前休息充分且不吃饭,完全可以很专注地从开始听到结束。

上半场的主要节目是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独奏家 Anna Tifu 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她的演奏也有很多不合乎预期的地方。比如这首作品我一向是觉得演奏得冷峻一些会好一点,但她的音色非常温暖。不管怎么说,我很感动。“感动”这个评价虽然感性而肤浅,但在我这里是很高的表扬。这个博客有超过 500 条记录,之前只有 10 条出现过“感动”这个词,而且大部分是有限定语的。协奏曲第二乐章之后有掌声,我觉得是完全合适的。加演了一首巴赫(回家之后就忘了是哪一段了)和一首没听过的炫技作品。我觉得作为安可的巴赫无伴奏有点听太多了,所以当独奏家决定加演第二首的时候我是开心的,尽管是炫技曲而非我更想听到的克莱斯勒那一类的隽永的抒情曲。

下半场的春之祭很久没听了。今天重逢觉得很新鲜。真是日久弥新的伟大作品。当然,指挥家和 ANSC 的诠释也是功不可没。最后也当然是嗨翻天了。Rizzari 本季在 ANSC 的演出只剩下明年三月的几个星期天的亲子音乐会了。我觉得 Rizzari 的演出可以再多一点。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Antonio Pappano, conductor
  • Evgeny Kissin, piano
  • BERLIOZ Benvenuto Cellini: Ouverture
  • LISZT Piano Concerto no. 2
  • CHOPIN Valse in D flat major, op. 70/3 (encore)
  • encore
  • SCHUMANN-LISZT Widmung
  •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入场的时候有超级盛大的红毯,我思量着就算是基辛、就算在欧洲,他也不能有这种号召力;一问果然是一个电影节的开幕。

坐下之后,发现我左右两边(又)都是相互认识的老头老太太,他们毫无障碍地隔着我聊天(他们为什么不订在一起的座位呢)…我不甘寂寞,和左手的老太太聊了一下。她是土著罗马人,以前就在 Santa Cecilia 学习钢琴,从 60 年代开始就是忠实听众了。我当然要恭维她一下,但她英语不是特别灵,我的意语特别不灵,所以会话很快就结束了。

这一季我选的都是周六的场,下午六点开,而我之前会睡个午觉,这意味着我不会有晚饭造成的昏迷了。不过第一个节目我还是遇到了意外的困扰:我能在弱奏时听见右边大爷手表秒针走动的声音——即使是他把手放在膝盖上的时候。我心烦意乱,当然也没有好好听。我在节目结束后见缝插针请他把手表放口袋里,他虽然对于我能听见他手表的滴答声有些怀疑(他甚至把手表放在耳旁听了一下,表示他听不见),但他很礼貌地把表收起来了。我很感谢他。这种可能是音乐厅里最可怕的噪音了,因为它一直都在,而且不可能在拍子上。

接下来是基辛的表演时间了。ANSC 的票务非常耿直,票价只和座位相关,和演奏家的咖位完全无关,交响音乐会不管有没有独奏家或者合唱团,全部是一口价。我因为买得晚了,已经没有前排中间的座位了(28 场 1100€);我就选了稍微往后一点第二贵(1000€)的,算下来非常良心。李斯特的第二号我很少听,这次听我留意到了很多有趣的段落,值得再听,不过它的确缺少第一号那么多辨识度极高的段落。基辛的表演仍然是无可挑剔。观众也很热情地鼓掌,他多次返场,并且演奏了三首安可。肖邦的圆舞曲是和印象一致的偏快的演奏(当然并不影响他清晰的表达)。第二首听起来像是晚期的李斯特,虽然钢琴家报幕了,但实在是听不懂伏特加味的英语(也许甚至不是英语?)。第三首是耳熟能详的《献辞》,感人的演绎,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云总的录音室录音,沧海桑田的感觉。

重头是下半场的幻想交响曲。这个作品我算是相当熟悉,也现场欣赏过不止一次了。这次帕帕诺处理的特别之处在于把竖琴放在了前排,视觉上的效果特别高级,也确实听得更清楚了;竖琴只在第二乐章使用,演奏家演完第二乐章就退场了,多少有点小题大做的感觉。听了两次帕帕诺了,感觉他不是那种经常豁出去的指挥,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高潮的段落也会给你,但就是有点 predictable。

这次也让我对罗马观众的素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后面有两个一边听一边聊天的;电子用品发出的“滴滴”声也时常想起;第三乐章之后开始集体咳嗽(这很难控制,我能理解接受);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之后响起了掌声(这我也能理解接受,但——),有人还站起来了,还有人索性就退场了。(我以后每次都会要求右边的大爷摘掉手表么?)基辛在下半场开始前和夫人(?)在我前排的两个空位坐下了,然后就围上了一大帮人,拍照的、签名的…演出结束之后又围上了,基辛还提醒这些观众不要忘了乐队的演出,带头站起来给乐队鼓掌。我估计他前两场并没有这么做,不然的话他大概率会选择避免这种尴尬。

Don Quixote

Teatro Costanzi

  • Music: Ludwig Minkus
  • Choreography: Laurent Hilaire (based on Mikhail Baryshnikov, Marius Petipa, and Alexander Gorsky)
  • Teatro dell’Opera di Roma
  • Conductor: David Garforth
  • Set designer: Vladimir Radunsky & A.J. Weissbard
  • Costume designer: Vladimir Radunsky
  • Lighting designer: A.J. Weissbard
  • Kitri: Evgenia Obraztsova
  • Basilio: Davide Dato

查一下记录,已经很久没看芭蕾了。过去三年一次港芭都没看过。《堂吉柯德》是我看得比较多的一部剧,本来是可看可不看;但因为请了 Obraztsova,就变成必看了。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Obraztsova 演本场和星期四的晚场。我本来是想看本场的,但没有好的座位,而且首演比后面的场次要贵 1/3,所以就选了星期四的场。星期天当我买好了票,回到宿舍立即收到了星期四和同事们有聚会的通知。等到星期一,出现了第三排的座位,而且剧院表示可以补差价换票,于是花了一个半小时过去把票换了。回来就开始感冒。幸亏最近身体素质还不错,调整了大半天就好了。看完回宿舍的路上还发生了下雨、错过公交、打不到车的惨案,等我等到下一班公交回到宿舍的时候已经离谢幕一小时了;走路回去只要 40 分钟。

还是值的,毕竟是 Obraztsova。经过了几年的身体锻炼,我现在能以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舞蹈家的身体。她确实比群舞演员有更发达的肩和背,看不出肋骨外翻(在群舞里面这简直太多)。她皮肤比群舞演员白很多,估计是没怎么去海滩。艺术这个东西真的很怕比较,Kitri 在第二幕有和两个独舞同步的动作,完全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跳的即视感,哪怕两个独舞单看都还不错。气场这个事也说不清,只要 Obraztsova 在台上,眼睛就没有余光去看其他人了。不过也不能说她完全与角色合为一体,她过于可爱的外形和明媚的气质和 Kitri 的性格重合度不大。我特意翻看了一下以前看她演出的记录,当时也不是很认同她完全不去克制自己的笑意。我有点好奇如果是吉赛尔这样的悲剧角色她要怎么处理?还有就是最后的挥鞭转有点失水准,女神也不是每次都灵。(我觉得星期四她肯定没问题。)

这个制作上一季也上过。布景、服装和道具都比较抽象,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尤其是 Kitri 的三套戏服,怎么说呢,全靠角儿撑着。还有就是给 Gamache 两腿间安了老二(可以在照片上看到),有点调皮也有点恶俗。歌剧院的乐队伴奏还是不错的,不过 Minkus 的音乐,听了这么多次也只能记住第一幕 Kitri 的不到一分钟的变奏…有几个场景舞蹈家们一边跳舞一边演奏响板,这个太难和乐池同步,而且音量也不够。建议改进。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e Coro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Coro del Teatro di San CarloBanda Musicale della Polizia di Stato
  • Antonio Pappano, conductor
  • Javier Camarena, tenor
  • Piero Monti, chorus master (Accademia di Santa Cecilia)
  • Gea Garatti Ansini, chorus master (Teatro San Carlo)
  • BERLIOZ Grande messe des morts

虽然上次已经来过一次买票了,但这次是第一次进入音乐厅。罗马很幸运有这么新这么棒的音乐厅。

说是“音乐厅”,但这里正式的名字是有三个音乐厅组成的“音乐公园”。公园是 2002 年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施工过程中果不其然在地基发现了古代遗迹,所以顺势造了一个博物馆把遗物保护起来。举行交响音乐会的是 Santa Cecilia 大厅,有 2800 个座位;是和柏林爱乐大厅和国家大剧院那样把舞台为在中间的设计;这次演出用了超大编制,即使如此,舞台也绰绰有余。我的季票是在第 16 排的中间,结束前的高潮段落 Apple Watch 出了音量太大的警告(98 分贝)。其他两个厅还没有进入参观过——配图是中等大小的 Sinopoli 厅。据说是为了更好的隔音,三个厅并不共用同一空间而是独立存在,只通过走廊连接入口。三个厅又顺势围成了一个露天剧场,颇具匠心。

今年是贝多芬年也是伯辽兹年。Santa Cecilia 这次选择了在音乐季中庆祝伯辽兹,而在季末集中安排了一轮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演出;常规赛季是一套节目在星期四五六演奏三次(也有例外),我选择了星期六的场。伯辽兹的安魂曲我并不熟悉,可能只是很不用心地听过一次录音。它过小的作品号(5)让我低估了它,而忽略了伯辽兹本人对它的评价,和两度修订此作的事实。这个作品的超大编制(定音鼓就有五组,还有场外军乐铜管,参演人数怎么也有 300 吧?)本身就是一种宣示吧。这次现场聆听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反复回味的作品。乐队和合唱团表现出色,独唱也请了大咖。No complaint. 唯一的遗憾就是我的个人物品还没有送到,导致我不能先听一次录音研究一下。

Don Giovanni

Teatro Costanzi

  • Music: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Libretto: Lorenzo Da Ponte
  • Teatro dell’Opera di Roma
  • Conductor: Jérémie Rhorer
  • Director: Graham Vick
  • Chorus Master: Roberto Gabbiani
  • Set Designer: Samal Blak
  • Costume Designer: Anna Bonomelli
  • Movement Director: Ron Howell
  • Lighting Designer: Giuseppe Di Iorio
  • Don Giovanni: Alessio Arduini
  • Leporello: Vito Priante
  • Masetto: Emanuele Cordaro
  • Il Commendatore: Antonio Di Matteo
  • Don Ottavio: Juan Francisco Gatell
  • Donna Anna: Maria Grazia Schiavo
  • Donna Elvira: Salome Jicia
  • Zerlina: Marianne Croux

买了期货(Santa Cecilia 下一季的全部节目)之后心情开始放松,完全没注意歌剧院已经重开了。因为消费降级,想买个山顶的听一听算了,而且从上往下看字幕也方便。看见网上还有票,没舍得出行政费,想柜台买票。结果到了之后发现最便宜的是包厢柱子后面的 90 欧,想想还是买了 125 欧 leg room max(就是前面是过道的一排)的池坐票。——想到罗马歌剧院的节目有限,也就忍了;再说也憋了快三个月没看任何现场演出了。

来之前看到谷歌地图上有一条歌剧院的最新评论:“It would have been wonderful if the Don Giovanni had not been directed by a fool.” 似乎是首演之后留下的,但我是从来不会被评论劝退的。这是一个新制作。时装。布景比较简单,表演也比较符号化。开场 DG 和 Donn’Anna 是半裸出来的,然后慢慢开始穿衣服。更雷的是,Donna Elvira 以修女造型登场。Ottavio/Anna/Elvira 变装那一幕,Ottavio 就穿条内裤,披皮大衣,戴修女头巾,生怕不能引起注意。第一幕结束 Zerlina 的婚礼还安排一场村民们的集体淫乱。Zerlina 和 Masetto 的舞台表演也是挺俗的,凑巧 Croux 还是很丰满的类型…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 Eurotrash?看完第一幕我肠子都悔青了:为啥不早点买山顶的票?灯光一开,头顶方向立刻响起了嘘声,另一侧包厢也有针锋相对的咆哮,整个风波持续了十秒钟吧,邻座的意大利人也没听明白。

第二幕开始 DG 和 Leporello 的换装也是脱到只剩内裤。考虑到两个人穿的是同款西装衬衣,而且似乎他们又把自己的衣服穿回去了,不是很懂为啥要这样,就因为今天空调温度比较合适?晚餐那场戏是真吃,虽然不丰盛,但随便填一下肚子就来了的我看得非常的馋(七点半开,到那场戏已经快十点半了)。意大利的音乐爱好者怎么协调吃饭和音乐简直是个谜。结尾 DG 遭雷劈的表现方式还挺别出心裁的:用的是米开朗琪罗《创世纪》里上帝的手指将其推倒——然后手指也断了。

演唱和乐队方面我觉得挺好的。有两场舞台上音乐家的表演。演唱方面最喜欢 Donna Anna。不完美,但胜在年轻。整个卡斯大都年轻。学了一点意大利语之后,也开始渐渐地体会到 Di Ponte 的台本的魅力。也许以后不会太嫌弃本剧太长而不愿意听了。

到此打住。其实根本就不想写这么多的。就是回归了剧院很开心啊……

Star Wars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Benjamin Northey conducts Hong Kong Philharmonic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以两部音乐会电影来结束三季(加 15/16 的最后一场阿什肯纳齐)港乐有些 under-whelming。同去第一场的同事——他刚刚开始投入古典巨坑——表示音乐家们接受的训练不是为了这种演出,我深以为然。我跟他解释说这可能是为了吸引一些非交响乐的观众,希望他们以后来听常规音乐会;但我内心并不觉得这能吸引原本不属于音乐厅的观众:你不能靠假装成另一样东西来吸引你本来吸引不了的人,这样穿帮太快了。

这次的设置和上一季的《西区故事》差不多,万幸节目不是音乐剧。现场配乐+不在场的歌手这种组合真的太糟糕了。这次看见指挥台是特制的,可以提示指挥家的动作。想到每一次这种音乐会电影演出就是为了丝毫不差完全重现录音,音乐家们降格为一套很贵的组合音响,我再次为我的“告别”音乐会不值。更好笑的是,在贾巴的洞里有一段剧情有音乐演出,但用的却是录音。我有点好奇电影播放是不是用了特别的,把管弦配乐去掉后的音轨,也不是很清楚有没有扩音。最后觉得奇怪的是,既然音乐家的谱架上有灯,为什么又留了音乐厅的一盏灯不灭?反正是很多谜团,让我不能完全专心。

这其实是我第一次仔细看《星球大战》系列。我当然了解《星球大战》系列在流行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但我本能地反感流行,终究是没有看。我是这一轮才知道第四集其实是最早上映的。还是介绍一下我以前和《星战》的接触吧:我在室友的邀请下在影院看过 2015 年的《原力觉醒》,由于不知道前面的剧情,整个过程都很懵。小时候看过人民文学出的《星球大战》小说,是那种薄薄的小册子(豆瓣说是 2002 年出版的),好多本。阅读体验也很不好:本来就很薄,页边距和行距还很大,导致内容很少;而且是分册出的,也不知道总共有多少本;反正花了很多零花钱,感觉故事还没有结束,就记得里面有奎刚·金和奥比旺——他们只是因为名字奇葩被我记住了。也记得 Friends 里面 Rachel 扮演莉亚公主那一段。

不管怎么说,这一次看《星球大战》是很新鲜的(我后来很快自己看了《绝地武士归来》)。老实说,我觉得没有那么好,和它的地位太匹配。这不是制作年代的问题。问题在于,这里面的机器人和外星生物都太像“人”了。如果说 C-3PO 具有人形是功能需要的话,那些个战斗用的大型机器长的像猛兽就完全没办法合理解释。贾巴为什么要把俘虏的莉亚公主打扮得像个舞女?他是只大虫子啊…太空中的战斗的战法也跟地球上的空战一个拍法。角色们的思维方式都和我们这些许多许多年以后的地球人非常相似。在星球大战的故事背景里,人们可以几乎绝对自由地在太空穿梭,而且可以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星球生活。感觉太空中也没有特别挤。要是彼此不待见,大可以永远不相见,为什么还要那么执着地摧毁对方?帝国要干啥?叛军又有什么诉求? 完全没有交代。就算人们能和尤达大师那样活几百年,但对于浩瀚的宇宙和时空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不是更应该好好琢磨一下生命的意义吗?原力又是什么?为什么吕克有汉却没有,好像也不全是遗传?原力为啥又有黑暗面?按我们中国人的辩证,没有黑的白还算白吗?愤怒和恐惧,根本就不是问题啊。我刚刚查到维基上用了“太空歌剧”这个词来形容这类作品,我觉得还真有这么个意思。——当然,这也意味着作品的思想境界大大地不足了,至少远远比不上《2001 太空漫游》——何况《2001 太空漫游》比第一部《星球大战》还早了将近十年。

也不是说它在戏剧上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也有很多糟糕的地方,比如太多的“他/她/它在说什么?”这样的台词)。莉亚公主对两个男主角都有感情让我觉得出乎意料,考虑到这部戏主要关于正邪斗争。当然,编剧解决这个三角关系的办法也粗暴得让人大跌眼镜。话说 Carrie Fisher 演 Mark Hamill 的孪生妹妹似乎老气了点,Hamill 还有些少年感,但 Fischer 是决然没有什么少女感的(尤其那个发型),尽管资料表明 Fischer 要年轻五岁。

最后,想表示总谱还是不错的。就是打折之后 585 一张的票我觉得实在是不值,还不如做成主题音乐会呢。下一季还要演三部曲之三,还有侏罗纪公园,还有 BBC Planet Earth II,嗬…我觉得炒掉林丰…也不无不可,幸好我是不用听了。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smo Vänskä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SIBELIUS Finlandia
  • LINDBERG Clarinet Concerto
  • ? Berceuse (?) (encore)
    • Kari Kriikku, clarinet
  • SIBELIUS Symphony no. 2

又在香港呆了一天(幸而把要办的事情都办好了),身心俱疲。《芬兰颂》算是全睡过去了(这个作品也属于从来没打动过我的那一类)。等到 Lindberg 的协奏曲第二乐章才算醒过来。这是为独奏家 Kriikku 量身定做的一部作品,独奏部分相当难。Kriikku 也算是外形上走偏锋那一类了。衬衣是有花纹的,黑西装配梵蒂冈红里衬和扣子。演奏和大提琴对答的部分还真就跑到 Bamping 面前了。演完还来了一段月球漫步(MJ 离开这个世界也十年了啊)。他加演了一个很熟悉的摇篮曲(但我的个人音乐图书馆没有)的很不寻常的改编。演奏的时候连两根拇指都要用上,所以他是坐着用腿夹住单簧管演奏的。他展示了用单簧管演奏双音的神技。感觉比协奏曲更难演奏;但从效果上来讲并不理想:音很难固定在稳定的音高,而且音量比正常演奏小很多,最多算是试验性质。有点像是 Ricci 改编小提琴独奏版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甚至还不如…

票房很差,中场部分观众出去社交,音乐厅里静得骇人,感觉也就 100 人留在厅里。下半场的西贝柳斯第二是我较熟悉的作品,不过我还是未从白天的疲惫中恢复,划水通过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