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a-Pekka Salonen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
好像这一季好几部说要二刷的,结果现在一部二刷的都没有(如果不算游吟诗人的 HD Cinema + 现场的话)。就让 Elektra 成为第一部吧,就这个星期六。所以我今天采用的是拖延战术。
其实有并没有拍糊的照片,但我觉得这张最有意思。乐池坐得真是很满。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
好像这一季好几部说要二刷的,结果现在一部二刷的都没有(如果不算游吟诗人的 HD Cinema + 现场的话)。就让 Elektra 成为第一部吧,就这个星期六。所以我今天采用的是拖延战术。
其实有并没有拍糊的照片,但我觉得这张最有意思。乐池坐得真是很满。
James Levine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
这部剧情节略狗血;因为是脱胎于《游吟诗人》同一个剧作家的作品。不过这部剧刻画的人物,比如 Boccanegra 的隐忍,Fiesco 的风度,Paolo 的阴险,比《游吟诗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是后来 retouch 的结晶吧?
总谱相对阴郁,不流行——按威尔第的标准——是很自然的。但听起来很有味道,既有中期作品的那股冲动,又有晚期作品的那种圆熟。还是 retouch 的功劳?(即使如此,我还是更喜欢《游吟诗人》的。)
制作不错。Set 尤其是第一幕第二场和第三幕的 Chamber,不省钱,把天花板的壁画也做了。人家一个小邦比 Robert Devereux 里的王室官邸好太多了。
演唱上,被降低了期望的多明戈超过期望很多,其实我觉得他是应该被按最高标准期待的,以后不能再人云亦云地说他不行了。就算是没了高音,没了音量,人家还有 musicality 啊。他比 Boccanegra 剧中非正常死亡的年龄还要多个二三十岁吧,但并没有违和感。跟他对戏的 Furlanetto 发挥正常——也就是说,唱的棒极了。两人第三幕的二重唱相当感人。女主角 Haroutounian 也不错。可惜男高音 Calleja 今天有很重很重的喉音 vibrato(大约是单簧管演奏时乐器发出的响亮的机械噪音的意思,其实那天 MET Chamber Ensemble 也遇到了);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在 MET 遇到这种情况了,有的观众并不介意,但我就忍不了。好像是一盘好菜上被撒了一把细沙,我不能否认食材的品质,厨师的技艺,盛器的精美,甚至看起来也好看;但要下口,又实在是委屈自己……
Maurizio Benini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
今天是第一次看 MET Premiere——反正呢我就是找不同的理由出来浪,读者们不必介意。四个主演都是熟面孔了。对于 Garanča 的等待尤其辛苦。自从三年前听了她的独唱会我就对看她的歌剧现场念念不忘。本来可以看她的 Octavian,结果又因病取消;卡门又不知怎么错过;下一季再演的时候我已漂泊于江湖了……这次总算是了却了一个心愿吧。
想不透这部剧这么好听又是名家之手,怎么会搞到 2016 年才在 MET 首演……表演方面很成功,虽然等的是 Garanča 但其他三名歌手的实力也不必怀疑。今天的卡司是一个梦幻组合。Radvanovsky 竟然可以让音色带有一点苍老的味道,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她在 Anna Bolena 里面的声音就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一季没看 Maria Stuarda 又是难以弥补的遗憾。)完毕之后的谢幕是印象中最热烈的那种。
舞台是黑色镶金色的调子;以黑色暗喻角色们各怀心事以及王室的威严,也还说得过去。Set 的正门左右放置圣者和死神,是要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吗?好像有点过于直接了。在序曲中,合唱团走上舞台,没有发声就又全部离场;令观众一头雾水。直到歌剧进行中,总有合唱团成员在二楼或者舞台边缘观察主角们的演出(依然不出声,有时候还会为独唱家的表演鼓掌),我才意识到 McVicar 可能在提示宫闱中无处不在的耳目和无法隐藏的秘密。伊丽莎白最后的台词是“没有人可以说他看到过女王哭泣。”可真相必然不是这样。最终的钟面无遗是要表达 Roberto 就是被拖死了的这个意思。制作也还可以吧……
服装和化装似乎是合乎历史真实的古装。Radvanovsky 打了大概 20 层粉底吧?真是辛苦她了。第一幕 Radvanovsky 的戏服(我完全不懂古装的术语)有两片立起来的蒲扇形的立领,加上装饰,像是一颗白色的捕蝇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夹住 Radvanovsky 的头……我一定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人,因为她亮相的时候我听到周围有观众笑喷了……我自己倒是克制住了……
Karel Mark Chichon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
话说我 2011 年第一次到 MET 就是看《蝴蝶夫人》,很多细节现在都还记得。那时候坐在 FC 侧面,往下看主要是看到乐池。领衔的是张丽萍,多明戈指挥。今天只是我第二次现场看这部剧,觉得这几年间没有多看几次这么好的一个制作很遗憾。Minghella 的制作简明,通过屏风的移动来表现场景的变化富于巧思,第一幕结尾的花瓣掉落由于 set 的简洁而更有表现力。当年在 FC 我几乎是垂直地看,能直接看到屏风之后的歌手。这次在乐池,才看到舞台顶部有一个巨大的镜面,观众可以通过镜面看到歌手的活动。第二幕第二部分巧巧桑睡觉的剧情那一段,Opolais 真的就一动不动地躺在屏风后面。Han Feng 繁复的服装设计和 set 形成了对比。巧巧桑的服装并不是大和风,可能和她的身份认同有关吧(不过第一幕结尾那件粉红色的绣了花的内衣挺出戏的)。
Opolais 的声音并不甜美,在第一幕并没有唱出特别打动我的感觉。但是在第二幕她唱出了巧巧桑的坚持与绝望、种种思想变化。在这部女主角一唱到底的剧里能 hold 住,终究不是浪得虚名。Alagna 依然是好好好,可惜戏份不足。
看普契尼的歌剧总是容易动感情。当蝴蝶唱“我完了!”的时候,真是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知更鸟在美国不是每年一筑巢的吗?”自然也不在话下。
Maurizio Benini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
所以,看 Elisir 没看到的 Maestri 来 Pasquale 领衔了。他真是这类角色的天作之选。
又见安可。Camarena 的声音的确是件尤物,甜美得像是第一次听 Goerne 的感觉,又很有爆发力。然而他并不能说是这次演出的唯一看点:即使是没有 Camarena 这么好的 Ernesto,今天的演出一样会因为 Boratto、Lavrov 和 Maestri 很成功 …在这之前,这部剧我只听过穆蒂的一个音效不佳的老录音。是时候重听,并尝试一下别的版本了。
Fabio Luisi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
虽然本季没有 Mattei,但 MET 依然奉献了精彩难忘的演出,卡斯很强。这样的一套卡斯是《费加罗》这部戏需要的,因为虽然剧名是叫费加罗,但婚礼不能只有一个人,每个角色各有闪光的瞬间。
我再次确认了莫扎特的复杂性(sophiscation):第二幕和第四幕终曲的重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说起来,本剧和莫扎特/庞特的另一次合作《女人心》都是以“伪装”为主题的。喧闹的场面,掩盖不住两个作者洞察了世情的沁凉。
今天达成了“九莲宝灯”成就,而且很幸运地拿了 A 排的票。坐在数字低音背后,音响好得不真实,而且还可以观赏歌手们的颜艺。开场之前和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和 C.J. 在 Grand Tier 用餐,坐在大吊灯和喷泉的连线上,不知道被多少人拍入了纪念照片的背景。
Despite the absence of Mattei, MET delivered a wonderful performance with a strong cast. A strong cast is essential for an opera like Figaro, for the opera is named after Figaro, but the nozze can not be a one-man show after all.
In this performance I was again amazed by Mozart’s sophistication: the vocal ensembles at the end of Act II and IV are the first of their kind and probably never surpassed. On another end, along with Così fan tutte, both Mozart/Di Ponte collaborations theme “disguise.” Beneath the cheeriness is the chilling insights from both authors who saw through human nature.
Today was the ninth day in a row on which I attended a live performance, and luckily I got A-row tickets. Behind the continuo, the acoustics were too good to believe, and I got the chance to observe the singers’ facial expression. Before opening and during the intermission, C.J. and I dined at Grand Tier Restaurant. We were seated right between the Sputnik and the fountain. I have no idea how many times we were taken into the background of fellow opera goers’ photos.
Enrique Mazzola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
我想只要人类还想要 Dulcamara 的灵药(我亲耳听到当 Dulcamara 介绍自己的药品的奇效的时候,身后有观众说“啊我也想要这个”),这部戏就会继续流行下去。而我必须是极爱这部剧,所以才把 Sher 这个 lousy 的制作看了三季(之前的那一版,Dulcamara 是乘气球登场的,这里变回马车了)。倔强的男人赢得美人归,想起来都是很励志的主题歌。
本来只是对 Grigolo 抱有期待,但这个演出的其他方面都超出我的期待。指挥引出了总谱中热烈的乡野气息与爱情的活力。Adina 虽然有 Netrebko 珠玉在前,但并不觉得 Kurzak 的演绎缺少些什么。Plachetka 身材高大,他的 Belcore 声形上都令人印象深刻。Corbelli 的 Dulcamara 扮相上比 Maestri 差一点,但表演和演唱并不失分。这次多得方颖演了 Giannetta,我才察觉这个角色并不那么龙套。
要说什么不满意的地方……雅马哈立式钢琴伴奏的宣叙调是个什么鬼?幸好没几句。
这个演出是可以考虑二刷的。
Harry Bicket conducts the English Concert in concert at Carnegie Hall
这几天看的实在是有点多。晚上还有工作,只能水一下。
第一、这是一部男主角自始自终都没把到妹子的戏:不单是他想把的女一号,连女二号也花痴男二号。我简直想不到还有另一部剧是这种设定。
第二、韩德尔的歌剧真是越听越有味道。
Fabio Luisi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
若干次拖延之后我终于在倒数第二场看了这个新制作,看完回家一觉睡到天亮,看来时差是倒过来了。
制作方面我比较中立偏负面。第三幕生死诀别的时候,妓女们的表演冲淡了离别的悲惨,Grieux 被制服的时候引起了观众的笑声。Set 比较省钱。
演唱方面,Alagna 和 Opolais 都是第一次听现场。Alagna 各方面都令人满意,他是临时顶替 Kaufmann 现学的这个角色。Opolais 就有点其实难副的感觉,不管是诠释上还是音量上。她在这个档期同时还唱蝴蝶夫人,蜡烛两头烧,大约是可以谅解的吧。我隔一个星期去看她的蝴蝶。乐队一度与合唱团未能同步,总的来讲还是 MET 的一贯水准。不过路易西在二三幕之间那个滥情的间奏曲那儿有点用力过猛了,不是我喜欢的那种味道。——最难忘的还是柏林 14 年在卡内基的安可……
Marco Armiliato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
Meade 领唱的《游吟诗人》是我去年就打算看的;虽然疲惫,依然去了。看到小白条很紧张,幸好是换 Manrico(di Luna 原定是 Hvorostovsky,不来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不过三角恋把两个男的都换过也是够了)。今天票房惨淡,但 Meade 亮相的时候观众席爆起了掌声,看来也有和我一样专门来看她的。
第一幕第二场 Leonora 的咏叹调让我觉得很值,音高、音量和表现力统统都有,就是画风不和谐。第三幕的咏叹调一边急促呼吸一边唱,虽然是剧情需要,但怎么看都是跑得累着了的感觉;爬墙的时候有观众不厚道地笑了。Meade 脸型其实还挺好看的,如果体重减半的话,该是多么伟大的前程。而现在,连张 Recital CD 都没有。
今天乐队用铜管给两个男主角伴唱听得特别清楚,很提神。整套卡斯实力都不错(除了第一幕结尾 Ines 和 Leonora 合唱的时候基本听不见)。谢幕的时候 Zajick 得了两束花,Meade 没有,有点尴尬……
去的时候从办公室下楼遇到 SGR 要出去吃饭,和他边走边聊(他真是多才多艺,而且也爱听歌剧),反正最后是到时报广场转车。在那里遇到的地铁站歌手是两个唱美声的姑娘,放钢琴伴奏录音;时间有点来不及了,就没停下来细听。美声到地铁站,这是喜还是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