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Opera

Including opera-in-concerts and other staged works.

Otello

Warren Mok conducts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er

  • Carlo Ventre: Otello
  • Zhang Liping: Desdemona
  • Matias Tosi: Iago
  • Chen Yong: Cassio
  • Carol Lin: Emilia
  • Giuseppe Verdi, composer
  • Arrigo Boito, libretto

感觉非常棒,对生活又有了希望。但我仍旧是没什么时间细写观剧感想。

想要感慨一下我和 Diva 张也是有缘,第一次在 MET 遇到她,第一次在香港看剧又是她。What a bless…

Florencia en el Amazonas

Dean Williamson conducts City Opera at Rose Theater

  • Elizabeth Caballero: Florencia Grimaldi
  • Sarah Beckham-Turner: Rosalba
  • Lisa Chavez :Paula
  • Won Whi Choi: Arcadio
  • Philip Cokorinos: Riolobo
  • Luis Ledesma: Alvaro
  • Kevin Thompson: Capitán
  • Daniel Catán, composer
  • Marcela Fuentes-Berain, libretto
  • Ramin Gray, director
  • John Hoomes, director
  • Ildikó Debrezceni, constume design
  • Nashville Opera, production

之前一直在 MET 刷 repertoire,直到 City Opera 完蛋都没有去看过一次。竟然能在离开之前等到他家重组,也是缘分,所以有了这第一次邂逅。

这部戏的脚本来自马尔克斯,我没看过他《百年孤独》之外的作品,不知道是怎么改编的。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关于寻觅失去的爱情,把握当下的爱情,和重拾熄灭的爱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寻找失散的恋人的一个歌剧明星,一个女人。“女人的爱情”毫无疑问将我们指向普契尼,实际上,这部作品的音乐也带着深深的普契尼风。作曲家圆熟地掌握了普契尼歌剧成功的许多要素,也有相当的才情;他对于亚马逊河的描绘之传神简直可以和瓦格纳对莱茵河的描绘相媲美。我计划觅一套录音再听过,以后有舞台演出也会再看。

本期制作是从 Nashville 歌剧院引进的。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舞台背面以及乐池与舞台之间的两个投影,后者是水平的,上面几乎总是有舞者在跳舞,是亚马逊河的具体呈现(本剧中的亚马逊河就像是 Florencia 的情人之外的另一个不上场没有唱段的角色)。看上去比较省钱,但不能说是 cheap;至少大部分时候不是。有些处理实在是让人不敢苟同,比如制作方找了一个拉丁裔的帅哥来演 Cristóbal( Florencia 失散的情人),放大到整个屏幕像是一部糟糕的纪录片里的 talking head;剧终 Florencia 化为蝴蝶飞入 Cristóbal 掌中的一段视频感觉是充卡送的,引观众笑场,在剧情(非喜剧)的高潮出现这样的败笔很是遗憾,比之前有位朋友提到的“沼泽怪”(Riolobo 的一个扮相)糟糕多了。

Florencia

演奏和演唱方面自然是不能和 MET 在相同地标准上衡量了。在被之前看过的朋友把期望降得很低之后我觉得还不错。希望能有更多大剧院上这部戏。

我发现坐我旁边的美国大妈并非路人。她以前是 Santa Fe 歌剧院(还是芭蕾我记不清了)服装部的头,管理戏装的设计和制作;当时歌剧院所有的库存都是在她的领导下打造的。她还为 MET 上一版《没有影子的女人》负责服装。她还提到了她参与的一些其他项目。而且她 15 年前就在加州看过这部歌剧了。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Ilan Volkov conducts New York Philharmonic

  • Simon Wilding: Lane/Merriman
  • Benedict Nelson: Algernon Moncrieff
  • Paul Curievici: John Worthing
  • Stephanie Marshall: Gwendolen Fairfax
  • Alan Ewing: Lady Bracknell
  • Hilary Summers: Miss Prism
  • Claudia Boyle: Cecily Cardew
  • Kevin West: Rev. Canon Chasuble
  • Gerald Barry, composer and librettist
  • Ramin Gray, director
  • The Royal Opera, production
  • Ben Clark, associate set designer, after an idea by Johannes Schütz
  • Christina Cunningham, costume
  • Franz Peter David, lighting
  • Leon Baugh, movement director

这么背靠背地同一部剧同一卡斯连刷三天还是第一次,也许也是最后一次。

歌剧改编自王尔德的同名剧本,歌词和音乐都由 Barry 包办。音乐会版首演于 2011 年,据说是八个月就搞定了,是货真价实的 21 世纪歌剧。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有快枪手的。故事的情节略复杂,但很容易查到,所以我就不重复了(场刊第四页开始就是剧情)。我之后看了电影版和王尔德的剧本,感觉改编后的故事相当完整,绝大部分的歌词也是出自王尔德的手笔。

编制是一人一声部的小乐队,不过 Barry 把现代交响乐团的主要乐器——除了定音鼓和竖琴——都用上了,包括钢琴、各种打击乐器、42 只盘子(?!)和扩音器;乐手们有些时候需要念白和跺脚。所以想来总谱也是相当可观。乐队是在舞台上演奏的。乐手们在右侧,歌手们主要在左侧活动。

音乐语言杂糅了各种风格,很难一句话概括。有一些片段听起来像是十二音,有一些听起来又是有调性的。管乐部大放异彩,非常考验独奏家;第二幕有一段圆号二重奏表现苍蝇的骚扰,惟妙惟肖。作品有两个很明显的 reference,一个是 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另一个是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欢乐颂》)。Auld Lang Syne 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简直洗脑。而贝多芬的欢乐颂的两处改编都几近面目全非。作曲家还有一个任性的地方,就是用男低音来演 Lady Bracknell,而且直接是男装上阵。

我不是很清楚整个制作是如何演化的;Adès 2012 年录音 CD 附图的场景似乎并没有出现在本次演出中。不管怎么说,制作是别具匠心的。刚才已经提到乐队是在舞台上演奏。除此之外,演员们占据了观众席第一排座位(第一排有 4 个座位是给观众用的)。Rose Theater 的这个 setting 没有乐池,演员们直接从第一排上下舞台。——我第三天买的是第二排的座位,在 Claudia Boyle 的身后;我简单地赞美了她之前的演出,她看来很高兴。她在第三幕穿的外套是 Zara 的。这部戏近距离可以看到演员们令人喷饭的颜艺和动作表演和一些小细节:比如 Gwendolen 听到 Jack 这个名字时候的面部表情,Prism 看的三卷本小说道具是《五十度灰》(可惜 Cecily 的政治经济学课本我没有看清楚),黄瓜和松饼之类的食品都是真的。

这又是让 21 世纪的观众觉得身在 21 世纪也不错的作品和演出。Barry 在这里并未挖掘王尔德的讽刺的蛛丝马迹(反正王尔德自己也并不重在讽刺),从表面到骨子里都是天真烂漫的欢脱。难道没有一点《女人心》的味道?——这只是我的意见。我第二天中场想下楼去买第三天的票的时候(演出在五楼,票房在底楼)遇到了提前退场的一对老夫妻。他们大概觉得我也是要提前退场的,所以丝毫没有掩饰他们的厌恶。——第三幕 Lady Bracknell 有一句台词是 “This noise is extremely unpleasant,” 我听到的却是铜管部最华丽的炫技。声乐的部分写得也很有挑战性,歌手们的表现也非常棒。

一般情况下的 repo 都很尴尬,演出已经结束了,再怎么废话也无法重现。但这次有所不同:我刚刚发现皇家歌剧院 4 月 2 日上传了一个完整演出(需要翻墙),和这次林肯中心的是同一套卡斯。一会儿再看一遍。


我补充一下:ROH 上传的演出是由 Britten Sinfonia 演奏的,感觉乐手(的发挥)不如 NY Phil。Lady Bracknell 的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没在拍子上,在纽约也是如此。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Ilan Volkov conducts New York Philharmonic

  • Simon Wilding: Lane/Merriman
  • Benedict Nelson: Algernon Moncrieff
  • Paul Curievici: John Worthing
  • Stephanie Marshall: Gwendolen Fairfax
  • Alan Ewing: Lady Bracknell
  • Hilary Summers: Miss Prism
  • Claudia Boyle: Cecily Cardew
  • Kevin West: Rev. Canon Chasuble
  • Gerald Barry, composer and librettist
  • Ramin Gray, director
  • The Royal Opera, production
  • Ben Clark, associate set designer, after an idea by Johannes Schütz
  • Christina Cunningham, costume
  • Franz Peter David, lighting
  • Leon Baugh, movement director

今天买了学生票,和昨天的座位差不多,感觉不够过瘾。买了明天第一排的票近距离观摩,搞一个帽子戏法。今天开天窗。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Ilan Volkov conducts New York Philharmonic

  • Simon Wilding: Lane/Merriman
  • Benedict Nelson: Algernon Moncrieff
  • Paul Curievici: John Worthing
  • Stephanie Marshall: Gwendolen Fairfax
  • Alan Ewing: Lady Bracknell
  • Hilary Summers: Miss Prism
  • Claudia Boyle: Cecily Cardew
  • Kevin West: Rev. Canon Chasuble
  • Gerald Barry, composer and librettist
  • Ramin Gray, director
  • The Royal Opera, production
  • Ben Clark, associate set designer, after an idea by Johannes Schütz
  • Christina Cunningham, costume
  • Franz Peter David, lighting
  • Leon Baugh, movement director

去年八月买的期货,今天终于交割了。现在看来,似乎是个票房毒药……今天的首场卖得还不错,接下来的票图很惨。可我最近好久没有看过这么赞的演出了。

和去年的 Written On Skin 不同,这一部我是找了 CD 来听的,期待有一些,但不是特别高。看过之后明白了很多听的时候不明白的东西,修正我的看法:这是一部神作。我不是很喜欢“《莎乐美》之后最好的王尔德歌剧”的宣传口号,但事实如此。如果你在纽约,如果你喜欢歌剧,一定要看。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鉴于计划二刷,今天就不多写了。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James Levine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Paul Appleby: Belmonte
  • Hans-Peter König: Osmin
  • Brenton Ryan: Pedrillo
  • Matthias von Stegmann: Pasha Selim
  • Albina Shagimuratova: Konstanze
  • Kathleen Kim: Blondchen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composer
  • Christoph Friedrich Bretzner & Gottlieb Stephanie the Younger, libretto
  • John Dexter, production (1979)
  • Jocelyn Herbert, set & costume
  • Gil Wechsler, lighting designer
  • Stephen Pickover, stage director

虽说本剧和本次演出颇有可评之处,但今天演出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是列文作为大都会音乐总监的最后一场演出。

James Levine

观众在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开始就给出了 standing ovation,演出结束后更是迟迟不愿散去,且一度发出了整齐划一的掌声。

H.A. 和我荣幸地和全场观众一起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特别感谢 Yige 协助购票。

Elektra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Nina Stemme: Elektra
  • Adrianne Pieczonka: Chrysothemis
  • Burkhard Ulrich: Aegisth
  • Waltraud Meier: Klytämnestra
  • Eric Ownes: Orest
  • Richard Strauss, composer
  • Hugo von Hofmannsthal, libretto
  • Patrice Chéreau, production (2013)
  • Richard Peduzzi, set
  • Caroline de Vivaise, costume
  • Dominique Bruguière, lighting designer
  • Vincent Huguet, stage director

第三刷。这部作品本身倒不至于让我短时间里刷这么多次,只是想到未来的歌剧荒,先吃个饱。

Elektra

今天被安排在 Grand Tier。这个 set 真是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越看越喜欢。远离了音乐的轰炸中心,觉得乐队清澈了起来。中间 Elektra 和 Orest 的对唱段落十分抒情,也是第一次留意到。

La Bohème

Dan Ettinger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Maria Agresta: Mimì
  • Bryan Hymel: Rodolfo
  • Ailyn Pérez: Musetta
  • Levente Molnár: Marcello
  • Alessio Arduini: Schaunard
  • Roberto Tagliavini: Colline
  • Giacomo Puccini, composer
  • Giuseppe Giacosa, Luigi Illica, libretto
  • Franco Zeffirelli, production & set (1981)
  • Peter J. Hall, costume
  • Gil Wechsler, lighting designer
  • J. Knighten Smit, stage director

Friends
没什么期待,只是想和朋友度过一个晚上,顺便来签个到。其实是一场不错的演出。Agresta 和 Hymel 都有令人心碎的 pianissimo。普契尼的这部剧看到第五次仍然是心意难平。最后一幕的六个人,恍然有 Friends 的感觉。

Elektra

Esa-Pekka Salonen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Nina Stemme: Elektra
  • Adrianne Pieczonka: Chrysothemis
  • Burkhard Ulrich: Aegisth
  • Waltraud Meier: Klytämnestra
  • Eric Ownes: Orest
  • Richard Strauss, composer
  • Hugo von Hofmannsthal, libretto
  • Patrice Chéreau, production (2013)
  • Richard Peduzzi, set
  • Caroline de Vivaise, costume
  • Dominique Bruguière, lighting designer
  • Vincent Huguet, stage director

并没有什么参照物,但直接的感受是总谱、歌词、制作、卡斯和乐队都相当令人满意。这部作品在斯特劳斯的 Œuvre 中承上启下的意味非常明显。前半是《莎乐美》的癫狂,后半预示了《玫瑰骑士》的优雅——虽然这优雅放在《埃莱克特拉》里有点 creepy。后瓦格纳的配器无比厚重,耳朵基本不能休息。

剧情简单概括下来就是女儿杀死偷情的妈妈和奸夫给老爸报仇。戏剧性主要是在女主角的心理活动。不懂德语,所以谈不上欣赏 Hofmannsthal 的歌词。不过他把唱了半场的斧头放弃,创造了一个 anticlimax,然后又马上逆转,再加上斯特劳斯音乐的推波助澜,相当过瘾。

Chéreau 的制作非常简洁(省钱),set 基本上没有什么机关,除了推出 Klytämnestra 尸体的那一下子。开场的时候,灯光是瞬间关闭的,佣人们在没有伴奏的舞台上洒扫了一两分钟,装得到位。服装也很省钱;我觉得至少 Chrysothemis 应该再华丽一点来创造反差。最后一场戏用了观众席中的合唱,和当年《伊戈尔王》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伊戈尔王》更舍得下血本,把 Parterre 和 Grand tier 的侧面座位都占了;而本剧我去了两次也没发现合唱团在哪里。

这部戏又是梦幻卡斯,不单是领衔的 Stemme,Meier 和 Pieczonka 都相当有说服力;有几处几乎抢戏了。Ownes 也是可靠的(话说这次用了很多非洲裔演员)。如果有什么美中不足,Stemme 的舞步实在是有点僵硬。我感觉埃莱克特拉的舞蹈应该有点《春之祭》L’Élue 的感觉;大概是求全责备了吧。

萨洛宁的 MET 在描绘埃莱克特拉的心理活动和刺死 Klytämnestra 的暴戾同样有说服力。我还想再听第一次…

这次是和 T.B. 一起看的。他玩笑说应该把老婆女儿带来看的,算是“家庭教育”。我没经过大脑就说,如果我有女儿的话,我倒是希望她能像 Chrysothemis 那样 move on,不要报仇。我感觉我的人格已经打动了 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