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Concert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Antonio Pappano, conductor
  • Martha Argerich, piano
  • WEBER Euryanthe: Ouverture
  • LISZT Piano Concerto no. 1
  • BACH Keyboard suite finale (encore)
  • SCHUMANN Symphony no. 2

很遗憾,第一个节目又变成了垃圾时间…不过这不重要,听了这么多年古典乐,我要终于听到阿格里姬的现场了!基辛之后隔周见阿姬,罗马真是待我不薄。今天音乐厅终于也把乐队背面的票开出来并且全部卖出,也安排了录像。邻座老奶奶开场预测说本周是大周末(这边万圣节要放假扫墓的),可能不会坐满;我心想正是因为大周末才方便外地人过来吧,果然是座无虚席。本来最先安排的协奏曲是肖邦的第一号,最后改成了李斯特的第一号(场刊也改了,所以不算是临场更换),虽然短一点,但乐队不酱油,也是好的。今天乐池摆位有点特别,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在左边,三角铁被放在了前排。看来展示非主流乐器是主队传统。

等待大咖上场的时间格外漫长(不是心理作用),观众也格外热烈。演出自然是有说服力的,她让整个协奏曲都处在非常紧张戏剧的气氛中,感觉有时候不惜缩短和弦的时值。(她中途咳嗽了一下,大约状态还未到最好。)乐队的配合仍然是默契。在经过了观众献花、主办方献花、观众和乐队音乐家整齐划一地掌声之后阿姬加演了一首巴赫键盘组曲的终曲(具体曲子待确认)。毫无意外的很浪漫的诠释,线条清晰,我很喜欢。

下半场是舒曼第二。2014 年听了柏林爱乐在卡内基的全套之后很听了一阵,把这套曲子听得很熟,但现在很久没听了。老调重弹,第三乐章还是把我惊艳了一下。老乡们在一二乐章结束后慷慨地给了掌声;其中第二乐章的时候被人 shh 了下去。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Carlo Rizzari, conductor
  • Anna Tifu, violin
  • BERLIOZ Béatrice et Bénédict: Ouverture
  •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 BACH Unaccompanied violin movement (encore)
  • Show piece (encore)
  • STRAVINSKY The Rite of Spring

音乐公园仍然被电影节占据。这是所谓伯辽兹系列的第三场,他的作品只剩下一首序曲,正可谓再而衰三而竭了。今天(连同前两天)的指挥从 Mikko Franck 换成了助理指挥 Carlo Rizzari。演出非常灵动活泼,深得我心。我几乎就可以断定就算是 Franck 上今天也不会更好。我还得出结论:如果音乐会以前休息充分且不吃饭,完全可以很专注地从开始听到结束。

上半场的主要节目是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独奏家 Anna Tifu 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她的演奏也有很多不合乎预期的地方。比如这首作品我一向是觉得演奏得冷峻一些会好一点,但她的音色非常温暖。不管怎么说,我很感动。“感动”这个评价虽然感性而肤浅,但在我这里是很高的表扬。这个博客有超过 500 条记录,之前只有 10 条出现过“感动”这个词,而且大部分是有限定语的。协奏曲第二乐章之后有掌声,我觉得是完全合适的。加演了一首巴赫(回家之后就忘了是哪一段了)和一首没听过的炫技作品。我觉得作为安可的巴赫无伴奏有点听太多了,所以当独奏家决定加演第二首的时候我是开心的,尽管是炫技曲而非我更想听到的克莱斯勒那一类的隽永的抒情曲。

下半场的春之祭很久没听了。今天重逢觉得很新鲜。真是日久弥新的伟大作品。当然,指挥家和 ANSC 的诠释也是功不可没。最后也当然是嗨翻天了。Rizzari 本季在 ANSC 的演出只剩下明年三月的几个星期天的亲子音乐会了。我觉得 Rizzari 的演出可以再多一点。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Antonio Pappano, conductor
  • Evgeny Kissin, piano
  • BERLIOZ Benvenuto Cellini: Ouverture
  • LISZT Piano Concerto no. 2
  • CHOPIN Valse in D flat major, op. 70/3 (encore)
  • encore
  • SCHUMANN-LISZT Widmung
  •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入场的时候有超级盛大的红毯,我思量着就算是基辛、就算在欧洲,他也不能有这种号召力;一问果然是一个电影节的开幕。

坐下之后,发现我左右两边(又)都是相互认识的老头老太太,他们毫无障碍地隔着我聊天(他们为什么不订在一起的座位呢)…我不甘寂寞,和左手的老太太聊了一下。她是土著罗马人,以前就在 Santa Cecilia 学习钢琴,从 60 年代开始就是忠实听众了。我当然要恭维她一下,但她英语不是特别灵,我的意语特别不灵,所以会话很快就结束了。

这一季我选的都是周六的场,下午六点开,而我之前会睡个午觉,这意味着我不会有晚饭造成的昏迷了。不过第一个节目我还是遇到了意外的困扰:我能在弱奏时听见右边大爷手表秒针走动的声音——即使是他把手放在膝盖上的时候。我心烦意乱,当然也没有好好听。我在节目结束后见缝插针请他把手表放口袋里,他虽然对于我能听见他手表的滴答声有些怀疑(他甚至把手表放在耳旁听了一下,表示他听不见),但他很礼貌地把表收起来了。我很感谢他。这种可能是音乐厅里最可怕的噪音了,因为它一直都在,而且不可能在拍子上。

接下来是基辛的表演时间了。ANSC 的票务非常耿直,票价只和座位相关,和演奏家的咖位完全无关,交响音乐会不管有没有独奏家或者合唱团,全部是一口价。我因为买得晚了,已经没有前排中间的座位了(28 场 1100€);我就选了稍微往后一点第二贵(1000€)的,算下来非常良心。李斯特的第二号我很少听,这次听我留意到了很多有趣的段落,值得再听,不过它的确缺少第一号那么多辨识度极高的段落。基辛的表演仍然是无可挑剔。观众也很热情地鼓掌,他多次返场,并且演奏了三首安可。肖邦的圆舞曲是和印象一致的偏快的演奏(当然并不影响他清晰的表达)。第二首听起来像是晚期的李斯特,虽然钢琴家报幕了,但实在是听不懂伏特加味的英语(也许甚至不是英语?)。第三首是耳熟能详的《献辞》,感人的演绎,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云总的录音室录音,沧海桑田的感觉。

重头是下半场的幻想交响曲。这个作品我算是相当熟悉,也现场欣赏过不止一次了。这次帕帕诺处理的特别之处在于把竖琴放在了前排,视觉上的效果特别高级,也确实听得更清楚了;竖琴只在第二乐章使用,演奏家演完第二乐章就退场了,多少有点小题大做的感觉。听了两次帕帕诺了,感觉他不是那种经常豁出去的指挥,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高潮的段落也会给你,但就是有点 predictable。

这次也让我对罗马观众的素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后面有两个一边听一边聊天的;电子用品发出的“滴滴”声也时常想起;第三乐章之后开始集体咳嗽(这很难控制,我能理解接受);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之后响起了掌声(这我也能理解接受,但——),有人还站起来了,还有人索性就退场了。(我以后每次都会要求右边的大爷摘掉手表么?)基辛在下半场开始前和夫人(?)在我前排的两个空位坐下了,然后就围上了一大帮人,拍照的、签名的…演出结束之后又围上了,基辛还提醒这些观众不要忘了乐队的演出,带头站起来给乐队鼓掌。我估计他前两场并没有这么做,不然的话他大概率会选择避免这种尴尬。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e Coro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Coro del Teatro di San CarloBanda Musicale della Polizia di Stato
  • Antonio Pappano, conductor
  • Javier Camarena, tenor
  • Piero Monti, chorus master (Accademia di Santa Cecilia)
  • Gea Garatti Ansini, chorus master (Teatro San Carlo)
  • BERLIOZ Grande messe des morts

虽然上次已经来过一次买票了,但这次是第一次进入音乐厅。罗马很幸运有这么新这么棒的音乐厅。

说是“音乐厅”,但这里正式的名字是有三个音乐厅组成的“音乐公园”。公园是 2002 年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施工过程中果不其然在地基发现了古代遗迹,所以顺势造了一个博物馆把遗物保护起来。举行交响音乐会的是 Santa Cecilia 大厅,有 2800 个座位;是和柏林爱乐大厅和国家大剧院那样把舞台为在中间的设计;这次演出用了超大编制,即使如此,舞台也绰绰有余。我的季票是在第 16 排的中间,结束前的高潮段落 Apple Watch 出了音量太大的警告(98 分贝)。其他两个厅还没有进入参观过——配图是中等大小的 Sinopoli 厅。据说是为了更好的隔音,三个厅并不共用同一空间而是独立存在,只通过走廊连接入口。三个厅又顺势围成了一个露天剧场,颇具匠心。

今年是贝多芬年也是伯辽兹年。Santa Cecilia 这次选择了在音乐季中庆祝伯辽兹,而在季末集中安排了一轮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演出;常规赛季是一套节目在星期四五六演奏三次(也有例外),我选择了星期六的场。伯辽兹的安魂曲我并不熟悉,可能只是很不用心地听过一次录音。它过小的作品号(5)让我低估了它,而忽略了伯辽兹本人对它的评价,和两度修订此作的事实。这个作品的超大编制(定音鼓就有五组,还有场外军乐铜管,参演人数怎么也有 300 吧?)本身就是一种宣示吧。这次现场聆听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反复回味的作品。乐队和合唱团表现出色,独唱也请了大咖。No complaint. 唯一的遗憾就是我的个人物品还没有送到,导致我不能先听一次录音研究一下。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smo Vänskä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SIBELIUS Finlandia
  • LINDBERG Clarinet Concerto
  • ? Berceuse (?) (encore)
    • Kari Kriikku, clarinet
  • SIBELIUS Symphony no. 2

又在香港呆了一天(幸而把要办的事情都办好了),身心俱疲。《芬兰颂》算是全睡过去了(这个作品也属于从来没打动过我的那一类)。等到 Lindberg 的协奏曲第二乐章才算醒过来。这是为独奏家 Kriikku 量身定做的一部作品,独奏部分相当难。Kriikku 也算是外形上走偏锋那一类了。衬衣是有花纹的,黑西装配梵蒂冈红里衬和扣子。演奏和大提琴对答的部分还真就跑到 Bamping 面前了。演完还来了一段月球漫步(MJ 离开这个世界也十年了啊)。他加演了一个很熟悉的摇篮曲(但我的个人音乐图书馆没有)的很不寻常的改编。演奏的时候连两根拇指都要用上,所以他是坐着用腿夹住单簧管演奏的。他展示了用单簧管演奏双音的神技。感觉比协奏曲更难演奏;但从效果上来讲并不理想:音很难固定在稳定的音高,而且音量比正常演奏小很多,最多算是试验性质。有点像是 Ricci 改编小提琴独奏版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甚至还不如…

票房很差,中场部分观众出去社交,音乐厅里静得骇人,感觉也就 100 人留在厅里。下半场的西贝柳斯第二是我较熟悉的作品,不过我还是未从白天的疲惫中恢复,划水通过了事。

Hong Kong Philharmonic

Yu Long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DVOŘÁK Othello Overture
  • JANÁČEK Taras Bulba
  • DVOŘÁK Violin Concerto
  • BACH Partita no. 3: Gavotte en rondeau (encore)
    • Gil Shaham, violin

最近因为一些俗事奔波于港岛与九龙,今天办完事(今天份的)还遇到抗议,公交车全堵住了,多辗转了 40 分钟 ,疲惫不堪 。虽然说沙哈姆是让我兴奋的音乐家,但德沃夏克却不够提神,只能算是常规打卡。

暖场的《奥赛罗》毫无保留地睡过去了,就记得最后有个齐奏…到了《塔拉斯·布尔巴》基本醒了,可惜因为忍不住想着工作上的事,只用了一半心思来听。这个作品其实也听了好几次了,不过每次我都找不到曲目介绍里说的那种感觉。每个乐章的最后都要死人,先死俩儿子,然后死爸爸,布尔巴家全部扑街。剧本情节挺暴力的 ,按说是比较激烈的感觉,意象类似于柴可夫斯基式的死亡,结果却是马勒式的那种升华大于死亡的感觉。也许忘掉曲目介绍会好一点。

下半场我们迎来了主角。从沙哈姆一登场,观众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他的老态让我震惊,以至于都无法集中精力听他的演奏。我记忆中的他还是 Paganini for Two 封面上和舒舍尔谈笑风生的模样。哪怕是 2015 年听他的巴赫也没有这么老。当然他还是很优雅,把德沃夏克轻松拿下。场刊提示了作品和约阿希姆的关系,令我的聆听有些顿悟的感觉。突然就明白了“充分调动了乐器性能”是个什么意思,也听到了这部作品和勃拉姆斯协奏曲的公约数,这个公约数大概就是约阿希姆的贡献吧。但这个作品还是没有打动我,至少这次没有,我没有感受到里边最原创的东西。

最后加演无伴奏组曲里面的加沃特舞曲。他不害怕让作品听起来流畅,也不介意加点装饰音或者来个 suspension,有一种轻松的迷人气质,也非常感人,是这场音乐会我最喜欢的部分。听完觉得就算没有签售,这次也应该把这套碟拿下了。但出去的时候竟然就单单卖完了这一张;也许明天可以过来看看没有没补货。

又:散场过马路的时候听见一个年轻略超重的男子跟他的颜值比他高的女友抱怨沙哈姆安可报幕没说英语所以他没听明白,分析了一下他说的可能是德语云云。可人家说的分明是“Gavotte in rondo form”。我当然没有任何表示。男人之间,就算不相互帮衬,也不应该相互拆台,尤其是在没有好处的时候。

Hong Kong Philharmonic

Ernest Martínez Izquierdo conducts at Hong Kong City Hall (Concert Hall)

  • MÁRQUEZ Danzón no. 2
  • CAMILO Piano Concerto no. 1
  • GINASTERA Estancia Suite
  •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 3 encores
    • Michel Camilo, piano

觉得不能错过这么棒的节目,果然完成了二刷。主要节目变化不大,仍然过瘾(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我有点累)。安可了三首完全不同的曲目,总共也是大约半小时。第一首是炫技曲。第二首是一个很熟悉的爵士调子(可惜想不起名字)的 paraphrase。第三首是波吉与贝丝的一个慢乐章,没有太多改编。

What a musician! 我想把他的录音都扫了,走出来却什么都没有。

Hong Kong Philharmonic

Ernest Martínez Izquierdo conducts at Hong Kong City Hall (Concert Hall)

  • MÁRQUEZ Danzón no. 2
  • CAMILO Piano Concerto no. 1
  • GINASTERA Estancia Suite
  •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
  • 2 encores
    • Michel Camilo, piano

一开始我是兴趣寡然的;出于不浪费预定门票的考虑,把这场音乐会和理发与晚餐绑定在一起。理过发,先在文化中心的美心吃过晚餐,但时间太早还不能上楼,不过我发现可以从侧面的扶梯上去。楼上除了工作人员只有我一个。在沙发上坐下看了看论文和网上的场刊(然后发现原定的第一个节目取消了,我猜想是抗议活动影响了排练),决定还是照例看一下售卖的 CD。结果我看到了香港中乐团和林一峰的录音。纳闷了两分钟之后我痛苦地发现今晚的音乐会是在香港大会堂。谷歌地图告诉我说过去要 28 分钟,而音乐会也正好在 28 分钟后开演。精神分裂了半分钟之后我走向码头。

没有急火火地冲刺就按时到了。票房很一般。 被取消的 Marquez 的第二号舞曲是我的心头好,想起来也是令人扼腕。音乐会直接由钢琴家的第一号协奏曲开始。 场刊也没有夹一个通知,我看到前排有观众一直在读 Danzón no. 2 的介绍,因为和音乐接不上,翻来翻去的,大概很绝望吧。回到 Camilo 的这个协奏曲。作品很通俗,但爵士的材料放在协奏曲的架子里,觉得不太对,而且材料的发展颇不足(或者说写得太长了)。抒情的第二乐章,场刊上说是“伊凡斯、汉考克遇上肖邦、拉威尔”。前两位我不认识;比后两位,我觉得最多是个低配版的早期肖邦…不过如何能抗拒演奏的魔力呢?作为演奏家的 Camilo 给我一种自信爆棚热情似火的感觉。第一乐章结束就点燃了观众的掌声——这场音乐会每个乐章结束都有掌声,也许是吸引了另一帮人——再补充一句,我对乐章间的掌声完全没有意见,如果掌声足够热烈的话我也会加入进去——回想起来,我还是第一次现场听 composer-pianist 弹自己的协奏曲。

休息 20 分钟之后再开。Ginastera 的《牧场》是我非常喜欢的另一个拉美作品。我对这类作品不多的涉猎有一半来自 Dude 的 Fiesta 专辑。读了场刊之后我才知道原来缠绵悱恻的第二乐章不是爱情主题。不过,谁又能完全排除作曲家不是借着《麦穗之舞》的标题来写爱情呢?就好比狐狸看见麦浪就想起了小王子…就是一开场的摇鼓进入的拍子有些出乎意料,这是我在听 CD 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顺着声音望去,看见了一位年轻美丽的鼓手。我在油管找到了她的频道…

然后钢琴从乐队中又推到了前台。我一度怀疑是乐团钢琴家来演奏蓝色狂想曲的独奏部分,不过 Camilo 又出来了。引子是由单簧管演奏的。Simon 演完第一句的时候我就确认这个蓝色狂想曲将完全不同于我之前听到过的所有版本。演奏自由到了没心没肺的程度:任何一个音的时长都可以无节制伸缩,任何一个音都可以加最意外装饰。虽然是传统的管弦乐队,爵士风比之前听过的爵士乐队的演奏还要张扬。Camilo 的独奏就只能用放肆才可以形容了。除了自由速度(严格意义上说是 rubato 并不准确,但我的词库里没有更好的词)和装饰音,他把所有可能的地方都改成了切分节奏。整个作品被演奏得“面目全非”。这个演奏可以说是谱面上随随便便,技术上也不算精确,精神却无比契合,即兴色彩强烈。我想格什温本人听到这个演奏,应该也会面含笑意吧?必须一提:指挥 Izquierdo 和钢琴家以及作品的同样契合。他们的互动十分亲密,让我觉得他们是多年至交。这样的 music making 好羡慕。

本身节目就不长,加上取消了一个节目,到九点半就结束了。但观众(虽然少)极其热烈,场上还有人展示了多米尼加(Camilo 的母国)国旗。Camilo 毫不扭捏地加演了两个大约十分钟的作品。第一个探戈风格很明显,第二个恐怕也是探戈,很可能是钢琴家自己的作品,甚至就是即兴演奏,或者说加入了即兴成分。感觉他无论如何都要在一秒钟弹足 12 个音/和弦,左脚用力踏地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精彩绝伦!不输给当年看的 Eddie Palmieri。台上港乐的音乐家们也是听到嘴角有笑意。这种演出才是我坚持去现场的原因。第二场还去。

Hong Kong Philharmonic

David Atherton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TIPPETT Praeludium for brass, bells and percussion
  • BRITTEN Violin Concerto
  • BACH Partita no. 2: Sarabande (encore)
    • Augustin Hadelich, violin
  • HOLST The Planets

这显然是一套英国主题的节目。没仔细看就跑过去,只知道有个《行星》。Tippett 的配器挺有意思的,不过到现在已经忘了。布里顿的作品一贯亲民,这也许是我第一次听;独奏没想到是这几周很迷的 Hadelich。他的技术实在是很犀利,加演的萨拉班德强调了和恰空的联系。中场的时候赶紧去收了他的帕格尼尼随想曲。在现场才注意到他的面容似乎受到过损毁(港乐请的独奏家基本上都有签售的,但这场就没有,不知是否有关) ,比较之下,更显示出他音乐的纯洁。

主打曲目侯斯特的《行星》我很久没听了,不过还是可以轻松跟上。《金星》里的抒情段落这次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海王星》的女声合唱完全在幕后完成,歌手和合唱指挥都没有出来谢幕,可以说是神秘始终了。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BRUCKNER Christus factus est
  • BRUCKNER Ave Maria
    • Netherlands Radio Choir
    • Klaas Stok, chorus master
  • MAHLER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 Fang Ying, soprano
    • Karen Cargill, mezzo-soprano
    • Netherlands Radio Choir / Klaas Stok, chorus master
    • Hong Kong Philharmonic Chorus / Apollo Wong, chorus master

出行之前的最后一刷,很欣慰能把这一轮梵志登的演出看完。因为之前有演出取消,我选择了换票,所以看了两轮,有些疲惫。第一场是我一开始订的,非常正;第二场给我换了个比较尴尬的座位,梵志登把两位独唱歌手都挡住了。

演出方面是合乎预期地好。现在我已经认为港乐的高水准是理所应当了。两位歌手也很棒。看见方颖,想起在纽约的那段日子,忍不住的伤感。(我在纽约几乎没听过梵志登,虽然那时他也指挥纽约爱乐。)来访的荷兰广播合唱团先演了两首布鲁克纳无伴奏合唱。略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