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Chamber

Ariel Quartet

At Carnegie Hall (Weill)

  • HAYDN String Quartet in B-flat Major, Op. 76, No. 4 “Sunrise”GG
  • WEBERN Six Bagatelles for String Quartet, Op. 9AK
  • BARTÓK String Quartet No. 1GG
  • BRAHMS String Quartet No. 2 in A MinorAK
    ·· Gershon Gerchikov, 1stGG/2nd violin
    ·· Alexandra Kazovsky, 1stAK/2nd violin
    ·· Jan Grüning, viola
    ·· Amit Even-Tov, cello

这套曲目实在是很难抗拒,而且竟然刷出了票,所以《后宫诱逃》要等到星期六下午场了。

听海顿的《日出》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是我的第一张古典 CD 里的曲目。那时候,我还没认识生命中重要的很多人。听到小步舞曲的时候,忍不住想,这样的天真烂漫,似乎后来再也没有;连莫扎特也没有写出过这种感觉。我觉得整场演出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首的演绎了,充满活力。

对于维也纳第二乐派(今天才发现三个人的首字母都是 A)我渐渐地开始接近,不过三者中韦伯恩最难。他警句一般的音乐似乎是为自己写的,完全没有在意听者的感受;仿佛是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浓缩成一句“生存还是灭亡”,不给上下文那样。当然,韦伯恩依然牛逼。“生存还是灭亡”,这毕竟是个问题。这一首是背谱演奏的。

我对巴托克的系列还没有熟悉到如数家珍的程度(根据记录,已经现场听过一二三五号了,录音也听了若干套),今天听来还是很新鲜。没看作品介绍,但那种欲言又止的焦灼,一定是作曲家在恋爱中写的吧?但这样会不会把姑娘给吓走呢?

勃拉姆斯的作品完美。演奏也很端正。

Ariel Quartet

我很喜欢这个团。根据介绍,成员们是少年时期就认识,已经共事了 16 年,而他们看起来也不过三十多岁。他们上一季在 SubCulture 演奏过贝多芬的全套四重奏(还搞了一个什么午夜的大赋格);油管上有四部的录像(18/1,95,132 和 135)。Alexandra Kazovsky 的琴看起来很贵很贵,也许是 Amati 的仿品。Jan Grüning 身材极其高大,拉中提琴看起来像是拉玩具小提琴一般;而且声部突出,很为组合增色。拉大提琴的 Amit Even-Tov 让我感觉似曾相识,演奏完了的见面会,她竟然也问我是不是见过我。

Yo-Yo Ma & Emanuel Ax

At Carnegie Hall

  • BEETHOVEN Cello Sonata in F Major, Op. 5, No. 1
  • BEETHOVEN Cello Sonata in G Minor, Op. 5, No. 2
  • BEETHOVEN Cello Sonata in A Major, Op. 69
  • BEETHOVEN Cello Sonata in C Major, Op. 102, No. 1
  • BEETHOVEN Cello Sonata in D Major, Op. 102, No. 2
  • BRAHMS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 3 in D minor, Op. 108: Adagio

Yo-Yo Ma & Emanuel Ax友友的票房号召力简直了。感觉是去年十月就售罄了。我自己从三月中刷了两个多星期才看到零星的几张退票,总算是买到了满意的座位。怎么着也要为友友签到一次。

贝多芬的这个 cycle 我是不怎么听的。很奇怪,五首奏鸣曲跨度二十年,听感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除了这次听到作品 102/2 的柔板和终曲的赋格有些晚期的印记。我绝对是更想听巴赫无伴奏或者勃拉姆斯的奏鸣曲的。

不过马友友是那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神奇为更神奇的音乐家。我重听他和 Ax 1982 年录的作品 5,那时候已经是一派青春烂漫;到现在,更加从心所欲了,但这绝对不是内敛深刻的反义词。他在古典曲目之外的探索终究还是助益了他对经典文献的诠释。他已经到了怎么演怎么对的那种程度,拉个音阶都会令人陶醉吧。昨晚感觉他很舒服自在;他毕竟是在卡内基出现过最多次的音乐家,演奏的次数比我当观众的次数还多。Yo-Yo Ma = Cello。诚哉斯言。

这次演奏会被题献给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和 Save the Children 两个慈善组织。现场安排了麦克风和音响,我以为他要做什么感言,结果只是在演奏作品 69 号的时候问观众要不要演奏第一乐章的重复(感觉是他和 Ax 没有达成一致;观众当然要求重复了,不过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反对)和介绍最后安可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乐章。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他本人。他从唱片封面上的小哥长成马大爷了。他已经发胖,后脑勺的头发也掉了。我本来是带了他的 30 Years Outside the Box 的那本好重的纪念册,终于也没有去等门。愿能再听友友三十年。

Leif Ove Andsnes, James Ehnes, Tabea Zimmermann & Clemens Hagen

At Carnegie Hall

  • BRAHMS Piano Quartet No. 1 in G minor, op. 25
  • BRAHMS Piano Quartet No. 2 in A major, op. 26
  • BRAHMS Piano Quartet No. 3 in C minor, op. 60
    ·· Leif Ove Andsnes, piano
    ·· James Ehnes, violin
    ·· Tabea Zimmermann, viola
    ·· Clemens Hagen, cello

对于太好的演出,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肯定是年度前十。也肯定是和 Lortie 的旅游岁月,或者沙哈姆的巴赫无伴奏,或者 Gergiev 的斯特拉文斯基三部芭蕾那样难忘的演出。加中场超过两个半小时的音乐会,竟然不觉得长。

Leif Ove Andsnes, James Ehnes, Tabea Zimmermann, & Clemens Hagen

James Ehnes 是临时代打 Christian Tetzlaff,据 H.A. 的说法,可以算是 happy accident。我自己没听过 Tetzlaff,但 Ehnes 确实很棒。


原来 Tetzlaff 是听过的,而且我不喜欢。

Dover Quartet

At Carnegie Hall (Weill)

  • DVOŘÁK String Quartet No. 12 in F Major, Op. 96 “American”
  • BERG String Quartet, Op. 3
  •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 59, No. 1 “Razumovsky”
    ·· Joel Link, violin I
    ·· Bryan Lee, violin II
    ·· Milena Pajaro-van de Stadt, viola
    ·· Camden Shaw, cello

想着在这一季把三首拉祖莫夫斯基凑齐,就来了。从技术到音乐性都非常满意。

《美国》的第二乐章令我神伤,所以听到后来的捷克民族风也开怀不起来;对这部作品的喜爱还是不够(有点啰嗦了)。贝尔格的四重奏符合我当下阴郁狂躁的心情,无调性的音乐就适合肉体与灵魂都找不着北的人。只有贝多芬是尽善尽美的。不过,尽善尽美,未必就是最爱啊……

Duo Scarlatti

Casa ItalianaAt Casa Italiana

  • GUIDO SANTORSOLA Poema Nostalgico
  • RADAMÉS GNATTALI Suite Retratos
  • MARIO CASTELNUOVO-TEDESCO Preludi e fughe
  • MARIO CASTELNUOVO-TEDESCO Sonatina Canonica
    · Nicola Pignatiello and Daniele Sardone, guitars

并不是非常炫技的演出,也没有斯卡拉蒂的作品。两位音乐家完成得很好,用的是羊肠弦。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听羊肠弦的吉他,少了点大珠小珠落玉盘,多了点歌唱性。曲子都是二十世纪的,但手法很传统。音乐的忧愁令我十分伤感,一度想要提前离开。

The MET Chamber Ensemble

James Levine conducts at Carnegie Hall (Weill)

  • SCHOENBERG Serenade, Op. 24
    · Brandon Cedel, bass-baritone
    · Pascual Martínez Forteza, clarinet
    · Lino Gomez, bass clarinet
    · Oren Fader, guitar
    · Scott Kuney, mandolin
    · David Chan, violin
    · Michael Ouzounian, viola
    · Joel Noyes, cello
  • MOZART Serenade in B-flat Major for 13 Winds, K. 361 “Gran Partita”
    · Nathan Hughes, Susan Spector, oboes
    · Boris Allakhverdyan, Dean J. LeBlanc, clarinet
    · James Ognibene, Lino Gomez, basset horn
    · William Short, Daniel Shelly, bassoons
    · Erik Ralske, Michelle Baker, Javier Gándara, Barbara Jöstlein, horns
    · Rex Surany, bass

莫扎特的 K.361 是一部微型的鸿篇巨制:虽然这部作品只需要 13 名音乐家,但总谱有 11 个声部;K.551 作为最后的交响曲,总谱也只有 10 个声部。纯管乐配器(除了贝斯)给出最斑驳的音色,而且演奏用时更长。总之是音乐文献中的松露或者是鱼子酱之类的珍品。遗憾的是,很难凑齐这种非主流的组合,又或者需要出动交响乐队管乐组的精华部分,以至于爱乐人士很难听到这部作品。当去年这个时候知道本季 MET 将要上演这部作品,而且是在只有 268 个座位的 Weill 的时候,我立即前排报名。(其实本季纽约爱乐也演奏了这部作品,但非常不巧,我有无法更改日程的旅行。)

Mozart Serenade听完之后果然也是老猫吃大鱼的感觉,又像是连吃了七道甜品(作品有七个乐章)而不用担心 sugar crush。尤其慢乐章如微风拂面,瞬间(临时)消解了这许多天的忧郁,世界只剩下我和宇宙。领衔的双簧管和单簧管神乎其技,但其他音乐家们也没有让这两人把风头都抢过去。

至于勋伯格的小夜曲,暂时只能当作是点的一道菜里面总有那么一两口不爱吃的食物。也许未来若干年以后,当我懂得了勋伯格的音乐,回想起来我会觉得这一首是今天音乐会更好的一半也不一定。不管怎么说,今天的歌手很不错,低音低得惊人而且非常扎实。歌曲在正中间第四乐章,听完甚至就觉得后面的三个乐章也入耳了起来。

Quatuor Ebène

At Carnegie Hall (Zankel)

  • HAYDN String Quartet in C Major, Op. 20, No. 2
  • DEBUSSY String Quartet in G Minor
  •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in B-flat Major, Op. 130/133
    ·· Pierre Colombet, violin I
    ·· Gabriel Le Magadure, violin II
    ·· Adrien Boisseau, viola
    ·· Raphaël Merlin, cello

记错了开场时间,错过了第一个节目。实际上我并没有错过太多,在门外听了三个半乐章。音量很弱;窃听的即视感。其实我知道音乐是音乐厅里拾音再从音响放出来的,并没有关系。

今天的这个团是第一次听,我甚至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出过录音。入场之后我就近坐在左边靠过道的位置,安全出口的门上有一块二十厘米见方的金属面板。我坐的位置恰好可以通过面板看到两个小提琴家模糊的影像,就像一幅莫奈的画,与德彪西的音乐两相辉映。他们的快速乐章技巧扎实热情烂漫,慢乐章则有如泣如诉的迷蒙气质。

重头自然是原版大赋格结尾的降 B 大调。在这部 50 分钟的鸿篇巨制里,第一小提琴并未做到百分之百可靠;然而整个团体对作品的精神领悟透彻,中间轻巧的乐章举轻若轻,听来相当有说服力。结束之后音乐厅里响起了整齐划一的掌声,我并不记得之前见过如此热烈的场面。音乐家们第三次谢幕的时候把琴留在了后台,观众立即对大赋格后无安可心领神会。

Jerusalem Quartet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s: Part II
At Alice Tully Hall

  • BEETHOVEN Quartet in C minor for Strings, Op. 18, No. 4 (1799-1800)
  • BEETHOVEN Quartet in A major for Strings, Op. 18, No. 5 (1799-1800)
  • BEETHOVEN Quartet in B-flat major for Strings, Op. 18, No. 6 (1800)
    · Alexander Pavlovsky, violin I
    · Sergei Bresler, violin II
    · Ori Kam, viola
    · Kyril Zlotnikov, cello

听感和前天基本一致,也许更精确了些。演到第五号第二乐章某一个小节,第一小提琴演奏了夸张的表情(自由速度加滑音);仿佛是冷若冰霜的美人抛来媚眼,令人幸福得手足无措。

Jerusalem Quartet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s: Part I
At Alice Tully Hall

  • BEETHOVEN Quartet in D major for Strings, Op. 18, No. 3 (1798-99)
  • BEETHOVEN Quartet in F major for Strings, Op. 18, No. 1 (1798-1800)
  • BEETHOVEN Quartet in G major for Strings, Op. 18, No. 2 (1799-1800)
    · Alexander Pavlovsky, violin I
    · Sergei Bresler, violin II
    · Ori Kam, viola
    · Kyril Zlotnikov, cello

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用来形容贝多芬的音乐,但“优雅”有点牵强。然而凡事有例外,他的早期作品映射出当时初入维也纳音乐圈的天之骄子的贵公子形象——直到耳聋的打击到来。(倘若他不曾耳聋,很难想象他的音乐会变成什么样。可能不会有现实中那么好吧。恰如其分的苦难对于天才具有催化剂的效用。太苦了也不行。导致早逝的灾难自然不用说,像是柏辽兹那样的生不逢时也是够吃一壶的了。)

典型的贝多芬音乐的诠释有一种苦大仇深的既视感,早期作品虽然不苦,但我听到的演出大都倾向于以凌厉的风格表现其革命性。 耶路撒冷四重奏则不然。他们的诠释优雅高贵,却又温暖而抚慰人心。我一度被带入了对大学生活的追忆中(那是一段我不常忆起的时光),惊醒时四顾,已经满汀芳草不成归。

The MET Chamber Ensemble

At Carnegie Hall (Zankel)

  • PIERRE BOULEZ Dérive 1
  • POULENC Le Bal masqué
    · John Moore, baritone
    · James Levine, conductor
  • MESSIAEN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上半本来是安排了布列兹的 sur Incise,后来换成了现在的样子。很高兴因此听到了 Le Bal masqué;Poulenc 的作品每次听都很有意思。(可惜 2013 年前错过了他的歌剧。)

梅西安的四重奏听过几次录音,始终有些无感。不过中间的单簧管独奏很感人;末乐章的小提琴也令我入神。这种音乐会可以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