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Le jardin feerique

Grigory Sokolov

Sala Santa Cecilia

  • BEETHOVEN 15 Variations and a Fugue (in E flat major) on an Original Theme (“Eroica” Variations), op. 35 (1802)
    …intermission…
  • BRAHMS Intermezzi, op. 117 (1892)
  • SCHUMANN Kreisleriana, op. 16
    …encore…
  • BRAHMS Ballade in G minor, op. 118/3
  • SCRIABIN 24 Préludes, op. 11: no. 4 in E minor
  • RACHMANINOFF Preludes, op. 23 (1903): no. 9 in E flat minor
  • RACHMANINOFF Preludes, op. 23 (1903): no. 10 in G flat major
  • CHOPIN 24 Préludes, op. 28: no. 20 in C minor
  • BACH Orgelbüchlein: Ich ruf zu dir, Herr Jesu Christ, BWV639 (arr.: Kempff)

正当音乐会生活渐入庸常,听到的这场音乐会令我振奋。Sokolov 在前些年声誉在中国急速上升,但近来颇有些批评的声音。我对于这位现象级钢琴家感到不冷也不热。虽然他的早年合集唱片我也有、也算喜欢,但那毕竟不是我最早的或者最钟爱的收藏,所以我不能给他的音乐会以情怀加持。然而当钢琴家开始演奏,我就无法中立,太棒了!英雄变奏曲开头的那个(我觉得)听着没啥意思主题在 Sokolov 掌下充满了魅力。每一首变奏的层次感非常清晰,半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好中求好的话,我本场最喜欢的无疑是勃拉姆斯的三首间奏曲。此时罗马已入春。我没有算好时间,走去音乐厅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全身都走热了;然而傍晚时分的微凉给我一点舒适的愁绪。听到这三首间奏曲,萧索中带着一些宁静的甜蜜,往事浮现,百感交集。

休息之后的克莱斯勒偶记同样是示范级的演出,织体清澈。这部作品是我刚开始听古典音乐时就接触到的,但我感到和它渐行渐远;熟悉,但不理解。希望接下来能加一下功课把它听明白。

罗马老乡们这次也是非常热情。索大爷也很痛快地加演了六首。(他的身形估计不允许他反复谢幕…)第一个安可是勃拉姆斯下一组里的叙事曲。同样的音乐语言换了一个情绪,算是给上半场的意犹未尽又续了一刻。第二首听起来很玄妙,却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我用手机把这一首和之后的安可录下来了,没想到连着三首都没听过)。我觉得应该是维也纳第二乐派草创期的作品。第三、四首是一对活泼和宁静的浪漫主义小品。第五首是肖邦的一首前奏曲(?),然而演到此处钢琴家有些激动,和弦有点响了。最后是一首改编的巴赫众赞歌。1

当我听完大概第三首安可的时候,我忍不住问身旁的一个观众他是否能认出是那一部作品。这位仁兄表示也从未听过。既然话头已经打开,我们离场的时候也一路聊出音乐厅。这位仁兄是德裔(看着也像),但很小的时候就来了罗马,现在看起来四十多的样子。他在过去约十五年年年听 Sokolov 的现场(罗马和德国),圣切契利亚的音乐季也是基本上一场不落。我问他本周的柴二要不要来听,他说要去德国过复活节,下一场普契尼的弥撒会来。我的期货也都听完了,大概也是要跳过本周的柴二的。


1经场外友情提示,安可节目单已补全。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Semyon Bychkov, conductor
  • Karen Gomyo, violin
  • SHOSTAKOVICH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encore…
  • SAMEUL ADAMS Violin solo piece
    …intermission…
  • BRAHMS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1862–76)

今天去的时候公交车迟了十分钟都没到,地图上也看不见来不来。以我现在的心态,如果不是已经买了票,就不会叫车而是直接回家躺倒了吧?哪怕这是我第一次打卡 Bychkov 现场。

话说本场音乐会我的门票上的标题是:“Pappano—Batiashvili: Saint-Saens”(我故意不写 Saëns,因为意大利人给的原物如此),结果指挥家(有家事)、独奏家(新冠阳)和节目全给代谢掉了。

幸亏还是来了。记得以前有一次现场听肖斯塔科维奇的小提琴协奏曲,我在微博上抱怨说听着没感觉,有如今已失联的特别好友指出这是一部很精彩的作品。我今天同意了。音乐语言毫无意外是肖斯塔科维奇,独奏段落写得火花四射,独奏家也非常可靠!不过这位 Gomyo 女士和照片不太像…她加演了一首 Samuel Carl Adams 的独奏作品,作品名没听清。

然后进入到下半场(编制竟然是上半场的大一些)。原来安排的是第四号,不过第一号也行。Bychkov 在 2011 年和圣切契利亚合作过这一首。(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我是一首一首按顺序慢慢熟悉起来的。听的第一个版本是普罗艺术引进的斋藤秀雄的版本,后来不知把这张 CD 怎么处理掉了,煞是后悔。)Bychkov 用了一个稍快的速度开始,戏剧感拉满,定音鼓手的肢体语言很有气势。然后就进入了非常舒服的状态,整个演出非常的清澈。慢乐章的小提琴独奏段落以及与木管的对答十分迷人,长音换弓简直不露痕迹。可惜场刊上只有大名单,没有大头照,谁上场也不知道。根据我金鱼般的记忆与网络搜索的对照我觉得是 Carlo Maria Parazzoli。他右手还带了一根金手链…

我还记得:第一小提琴最后一个演着演着竟然溜走了!是肚子吃坏了吗?不过他很快带着腮托回来了。长笛似乎是冒了一个泡。最后的合奏中我身后有手机响起,还有正义人士大声谴责…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Daniele Gatti, conductor
  • Kian Soltani, cello
  • SHOSTAKOVICH Cello Concerto no. 1 in E flat major, op. 107
    …encore…
  • Ukrainian Folk Song
    …intermission…
  •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1830)

下午风雨大作,并不能阻挡我去音乐厅。今天选的座位又往山顶靠近一层,不过仍在正中间。主场大厅的音效好得无可挑剔。——不过下个音乐季我还是想在楼下,远远地听没有参与感(栏杆也很不合时宜地挡着视线),也容易走神,哪怕今天的节目我都很喜欢。

大提琴独奏家是巴基斯坦的,穿一件亚麻色的浅色上衣演奏。演奏听起来行云流水,举重若轻。上半场只用了望远镜,没把眼镜从包里拿出来。我一直找不到圆号演奏员,这叫一个要命。直到谢幕的时候在看到他混在中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中间…

协奏曲完了,演奏家宣布说要和乐队一起为了乌克兰人民演奏……(“……by playing……”)结果就有热情澎湃的观众鼓掌把话打断,过了 10 秒钟他才接上话说要演奏一首乌克兰民谣,叫 Lovely M…(忘记了),我寻思着要是演的是(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岂不尴尬。

下半的幻想交响曲发挥正常。今天的观众不错,第四乐章结束无人鼓掌。话说伯辽兹这首也太火了吧,我在罗马已经是第二次听了。

然后就是凄风苦雨地返程。音乐厅里正坐我身后的两个女孩凑巧在公交上和我挤在一起(她们一个穿一件浅粉色的外套,放我旁边座位上,所以我认得)。我一直没有说话,直到快要到站的时候她们中一个人哼起了老肖的主题。我终于忍不住跟她们说了几句话。两个人都是学演奏的,一个大提琴一个长笛,在罗马周边上学。两个人的手指都不太好看,器乐伤身体…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Hartmut Haenchen, conductor
  • Filippo Gorini, piano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12 in A major, K414 (385p)
    …encore…
  • BRAHMS Late piece
    …intermission…
  • BRUCKNER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WAB109

一晃就缺席音乐会两周了。本来上周是有音乐会版图兰朵的,考夫曼主唱。可是只剩最贵的 €150 档位的几张退票了;终于还是劝退。不去的另一个原因是歌剧院马上就有舞台版的图兰朵;可我没料到罗马老乡们对大俗实在是太热情了,以至于任何场次任何价位的票都没有了。所以这一季就不听图兰朵了。

这一场也发生了一些波折。原定的帕帕诺指挥改成了第一次听的 Haenchen,第一个节目从施尼特凯的浮士德康塔塔(我还挺期待的)改成了莫扎特的协奏曲。Gorini 演奏莫扎特的风格很合我的喜好,第二乐章还挺感人的。加了一首我不是很熟悉的勃拉姆斯晚期小品。

重头当然还是以前我视之为畏途、而今如聆仙乐的布鲁克纳。(时间真的可以改变很多。)这个演出没有什么独出心裁的地方,但作曲家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戏剧感。主队再一次稳健发挥。如此已算极好。如果能许愿,希望下次能听到第四乐章;如果能许更离谱的愿望,希望每周都能有布鲁克纳…

为了能给下一季的季票做出最佳决策,我决定这几周考察一下楼上的座位。这个位置其实只比楼下少 €10,定位大约类似于卡内基的 second tier。音乐厅很大,这个距离的参与感已经比较弱了。幸亏我颇有先见之明地带了望远镜(我隔一个座位座位的老大爷也带了),10×25 的取景器刚好能看到一个演奏员全身;我因此第一次在音乐会上看到了大号上的暗纹和演奏员皮鞋上的撞色缝线。不过拿着望远镜实在费劲,还没想好以后要不要经常带。

离开的时候看见使馆为上周图兰朵提供的一套供展出的京剧戏服,饱和度有点儿过了。走出音乐厅仍然看到 Stop Wars 的投影。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Antonio Pappano, conductor
  • Simone Lamsma, violin
  • Ukrainian National Anthem (?)
  • VAUGHAN WILLIAMS Fantasia on a Theme by Thomas Tallis
  • BRITTEN Violin Concerto
    …intermission…
  • ELGAR Enigma Variations

开始的时候帕帕诺讲了一小段,然后观众们稀里哗啦站起来了。从依稀听到的几个词我判断是奏乌克兰国歌;也许不是。

早上预习了沃恩·威廉斯的这首幻想曲,卡拉扬 1953 年的版本。凑巧 Santa Cecilia 第一次演出这首曲也是卡拉扬指挥的,在 1948 年。此前这首曲子只上演过三次,上一次已经是 1963 年了。预习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不过现场听到的一个中提琴独奏段落让我觉得非常英国。配器也是现场才看出点儿特别:虽然只有弦乐,但舞台最后一排还有一列乐手,场刊上显示为两套弦乐队加弦乐四重奏。

布里顿这首协奏曲没什么记忆,反正听起来挺二十世纪。独奏家原来安排的是 Janine Jensen(我从没听过这位还挺火的演奏家,包括在 CD 上),换成了 Simone Lamsma,也是荷兰的(Jensen 另有一场独奏会,也取消了),很高大,技术很扎实。很不幸的是,中午我时隔多年第一次做了饭,因为不想浪费食材,量没够,油似乎又放多了点儿;大概是第二乐章中间开始,我又饿又晕开始神游。下半场基本上也就听个响了,可惜我还蛮喜欢《谜语》的。

Salvatore Accardo

Sala Sinopoli

  • Salvatore Accardo, violin
  • Laura Gorna, violin
  • Sofia Manvati, violinChausson only
  • Francesco Fiore, viola
  • Simonide Braconi, violaBeethoven only
  • Cecilia Radic, cello
  • Laura Manzini, piano
  • BEETHOVEN Quintet for 2 violins, 2 violas and cello in C major, op. 29 (1801)
    ……intermission……
  • CHAUSSON Concerto for violin, piano and string quartet in D major, op. 21
    ……encore……
  • Opera transcription

上半场不能说是毫无感觉,但也差不多了。不过我也有我的理由:这种音乐是为不用工作的人写的。贝多芬含量严重不足,直到最后一个乐章才认出来是他。下半的肖松室内“协奏曲”还挺有意思。独奏站在钢琴家身后,侧向观众。另外一组四重奏正对观众。音乐略提神了点,但我仍然是无法投入。最后加演了一个很熟悉但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名字的歌剧片段1。根据听到的一些只言片语和舞台、观众席上的反应,大概是拉中提琴的 Fiore 改编的,编制是七重奏。

以后周中的音乐会尽量不去了。


1经友情提示,此安可为《卡门》第三幕的序曲。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Daniele Gatti, conductor
  • MENDELSSOHN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op. 90 “Italian”
    …intermission…
  • MAHLER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1888–96)

今天有点头痛,如果没买票的话多半都不会来。听门德尔松的时候很疏离,没有听进去。不过到了下半场,巨人第一乐章的齐奏把我的头痛完全治好了,ANSC 作为我现在的主队表现很让我自豪。

话说 Gatti 老师也是我听马勒的带路人呢…不过今天还是把“想当年”环节缩减到这一句吧,下一次争取完全取消。

离开的时候天色暗了,入场时没有注意到的投影清楚了起来。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Sala Santa Cecilia

  •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 Chung Myung-Whun, conductor
  • Leonidas Kavakos, violin
  •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1844)
    …encore…
  • TÀRREGA Recuerdos de la Alhambra (arr.: Ricci)
  • BACH Partita for Violin Solo no. 2 in D minor, BWV1004: Sarabande (?)
    …intermission…
  • BRUCKNER Symphony no. 6 in A major, WAB106

本来波利尼之后要听的是姐夫率领的马林斯基(11日)以及特里丰诺夫和巴巴扬的双钢琴(13日)。为了把日程让出来,歌剧院的 Luisa Miller 我也放弃了。结果姐夫和特里丰诺夫双双新冠阳性,演出取消。想到错过的节目,不由得咽下了口水。

但当前这场节目可能更适合现在的我。上周无法演出的斯特拉文斯基和拉赫马尼诺夫属于旧爱,本场的重磅节目布鲁克纳是我最近才真正迷上的作曲家。即便如此,去的时候还是下了一番决心,因为季节交替,我严重过敏,总是挂着眼泪和鼻涕;可我从午觉自然醒来的时间实在是太合适了,所以就还是去了音乐厅。到音乐厅买好票就差不多可以开始了。(顺便还买了下周 Gatti 以及之后 Accardo 的室内乐。——我已经被迫原谅了 Santa Cecilia 取消了我 19/20 音乐季的票。)

我并不喜欢卡瓦科斯演奏中阴柔的气质,但正值盛年的演奏家不管怎么说都是让人放心。演奏显得非常顺理成章,害我有点走神。(画外音:这位音乐爱好者真的很难搞。)这好像还是我第一次现场听这部协奏曲,编制比我预设的大,郑明勋的伴奏比较阳刚,中和了卡瓦科斯,令人满意。

加演的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令我惊喜。这个吉他改编曲(可能是 Ricci 的版本)本身我觉得是不成立的,小提琴全程断奏模拟吉他轮指,色彩表现力上完败于原版,听过几个录音没一个 make sense 的;但这个现场演出至少立住了。然后又加了一个巴赫无伴奏的慢乐章,演奏的过于巴洛克,完全听不出巴赫的 timelessness,装饰音花得我都要听不出来了,是我非常憎恨的风格;最后终于也忘了演奏的哪一首。

眼珠翻过就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布鲁克纳第六。早上其实听了柏林和杨松斯的版本(就是那个 Bruckner Edition 里面的),但现场毕竟是现场。郑大师似乎和罗马颇有渊源(之前就有和歌剧院的演出,当然因为疫情取消了),乐队也非常配合。效果拔群。我听的半身发麻,很感动。今天也是我第一次看郑明勋现场演出。印象中的他还是跟着梅西安的小年轻,一晃也是老年人了;不过身材倒是保持得好,看起来非常健康。他这个装束,如果换成白色,就可以立即去公园打太极了。

走出音乐厅,鼻涕眼泪一下子全出来了。等了半小时才来了一辆能载我半程的公交车,一番折腾,不堪提。我什么时候能有台车?

P.S.: Santa Cecilia 的场刊上会列出节目的演出历史。比如门德尔松的协奏曲的乐团首演是萨拉萨蒂独奏(1898 年),值得一提的上古演奏家还有克莱斯勒(1909)、伊萨依(1911)、艾尔曼(1912)。这个作品非常流行,每两三年就会重演。布鲁克纳第六此前只有 4 次,其中最近的一次是卡瓦科斯(!)2018 年指挥的。我觉得演奏家客串指挥不会演出这种体量的作品,且我在意大利生活也有一阵子了,对他们的严谨程度不能说是有所怀疑,而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所以我起先觉得是个打印错误。但查了一下,还真找到了他指挥演出的报道。我要对腹诽场刊制作方表示歉意,同时我开始深思为啥要时隔三年半在他独奏的场次安排另一个指挥家指挥他上次指挥过的作品……

Maurizio Pollini

Sala Santa Cecilia

  • BEETHOVEN Bagatelle, op. 126 no. 3
  • CHOPIN Sonata, op. 101
  • SCHUMANN Fantasia, op. 17
    …intermission…
  • CHOPIN Mazurka, op. 56
  • CHOPIN Barcarola, op. 60
  • CHOPIN Ballade no. 4, op. 52
  • CHOPIN Scherzo no. 1, op. 20
    …encore…
  • CHOPIN Ballade no. 1, op. 52

这一场之前列出的下半场曲目是肖邦的第一号奏鸣曲,实在是提不起兴趣;昨天看的时候节目变成的现在的样子,经不住 Y.Y. 的劝说(“看一场少一场”这样的 FOMO 话术),且冒出了还不错的票,所以就还是去了。票价很贵,音乐厅很满。

我听波利尼的现场也不少了,但上一次听已经六年以前,除了已经成为陈词滥调“恍若隔世”实在没有别的词汇。今晚的演出中,多少次我曾梦回卡内基的 balcony。翻看以前的记录,自己真心诚意地惊叹老爷子的技术稳健;今天的观感则较为暧昧。一方面,钢琴家以 80 高龄弹下这一场曲目 ,你无法不表示敬意,甚至引以为见证奇迹,比如贝多芬奏鸣曲最后的赋格,声部间的对话清晰可闻,音色的雕琢也是当初的模样;另一方面,老爷子终究还是老了,错音一把一把地出,跑动也不利索了,在加演的肖邦第一叙事曲中断还出现了断片,要是刻薄的音乐爱好者,早就断定车祸现场了。

然而我还是很高兴来了,哪怕就是只为再一次为大师喝彩。相信音乐厅里的罗马乡亲们也是一样的想法,哪怕钢琴家是个米兰人。观众这次甚至比 2019 年基辛的独奏会还要热烈。反复地谢幕,无人离去,最后才加演了充满遗憾的第一叙事曲。其实我当时是希望不要加演的,但可能恰恰也是为了这样的观众,钢琴家才能坚持下去。

回家路上看了一下大师接下来的演出计划。目前列出的邀约最远是今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曲目是今天的贝多芬 101 和锤子键琴。我致敬不服老。

Káťa Kabanová

Teatro Costanzi

Teatro dell’Opera di Roma

  • Leoš Janáček, music & libretto (based on The Storm by Aleksandr Ostrovsky)
  • David Robertson, conductor
  • Richard Jones, director
  • Roberto Gabbiani, chorus master
  • Antony Mcdonald, set and costume designer
  • Lucy Carter, lighting designer
  • Sarah Fahie, movement director
  • Stephen Richardson: Savël Prokofjevič Dikoj
  • Charles Workman: Boris Grigorijevič
  • Susan Bickley: Marfa Ignatěvna Kabanová
  • Julian Hubbard: Tichon Ivanyč Kabanov
  • Corinne Winters: Katěrina (Káťa)
  • Sam Furness: Váňa Kudrjaš
  • Carolyn Sproule: Varvara
  • Lukáš Zeman: Kuligin
  • Angela Schisano: Fekluša
  • Sara Rocchi: Glaša
  • Michela Nardella: Žena
  • Chodec Giordano Massaro: Pozdní

时隔两年回归歌剧院,心情难以平静,千头万绪不知道怎么说起,就还是想到一句说一句吧。

因为疫情的缘故,我之前满上的2019/20演出季的大部分演出都取消了。我因此获得了€600代金券补偿。今天是第一次回去,票房的女柜员不懂英语,把我支给了男同事。恰好那个窗口前面还有一大帮子人,似乎也是遇到了麻烦。幸亏我及时找到了当初确定要给我代金券的电子邮件,才顺利地买到票 。歌剧院这么操作也很良心了;Santa Cecilia直接就把我的票没收了。

雅纳切克这部歌剧是之前没听过。故事是很狗血的婆媳不和加婚外情,跟雅纳切克自己的婚外情还互动了。最后女的死了,男的不出意外并没有殉情。本周早一些时候听了一个录音(Söderström主唱),是作曲家的典型风格,直观的感受就是分解和弦交给了管乐部。虽然不懂,但一口气吹出来听着很厉害。这次歌剧院也把部分打击乐和管乐放在了一楼包厢,营造了非常环绕效果。还有就是,歌词非常多。这是一种直接把话剧原作拿过来谱曲的无创操作,情节很丰满(但也没看出Káťa和Boris是怎么就走到一起),但冗长的歌词出不了热门单曲。

制作上,给合唱团和non-vocal演员带上口罩的操作(照片上能看到)我是完全没有懂。看个戏也要沉浸式体验covid社会吗?这个制作是和ROH合作的。布景非常的便宜,舞台上东西少得跟芭蕾舞台一样。整个布景就在一个原色木板拼的盒子里,感觉是非常非常非常低预算…

再次听到现场美声,感觉美妙。歌手们发挥都不错。标题女主最近还唱了梅丽桑德和《孙逸仙博士》里宋庆龄一角(?!)。

接下来会连续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