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Andris Nelsons conducts at Carnegie Hall

  • MAHLER Symphony No. 6

先说两个事实:二三乐章用的是 Scherzo—Andante 顺序。第四乐章的大锤是两下。

波士顿帽子戏法的收官之作拿出了编制和难度都是三套节目里面最高的马勒六(我的现场马勒交响曲全集也只欠五和八,凑齐指日可待):圆号就有九把(他们名单上才六个人,估计是请了外援),几件打击乐器被挤倒后台去了。今天的演奏有了一些纰漏,主要是铜管的小错音,瑕不掩瑜。

第一乐章用了比我喜欢的要快的速度;其他乐章符合期待。这个技术上过硬的马勒六给我最大的不理解是精神上的:今天的《悲剧》是悲剧吗?那摧枯拉朽的第四乐章更像是战胜悲剧吧?抑或是我今天的心情令我无法感受到悲剧性?第三乐章慢板是我可以无保留赞美的。爱情,是马勒有而肖斯塔科维奇没有的;这是我永远把马勒放在更前面的原因。

我到场的时候座位被一个老奶奶占了。她本该在前一排,但为了尊老,我自己挤了下去(我那排没人,更舒服)。她告诉我说他的孙子在乐团里拉中提琴,是最年轻的那个。她应当为他高兴与骄傲。左边坐着两位十几岁的小妹——这几天看到她们年龄段的人还真不少,她们大概是这几天乐章间鼓掌的主力军——实际上,曲终的第一发掌声正是她们中的一人发出的。古典音乐的观众后继有人,值得欣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