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y 2019

The Fiery Angel

Alejo Pérez conducts Teatro dell’Opera di Roma

Leigh Melrose: Ruprecht
Anna Victorova: The Inn Owner
Ewa Vesin: Renata
Mairam Sokolova: The Fortune Teller
Domingo Pellicola: Jakob Glock
Sergey Radchenko: Agrippa von Nettelsheim
Petr Sokolov: Mathias Wissmann
Murat Can Guvem: The Doctor
Maxim Paster: Mephistopheles
Andrii Ganchuk: Johann Faust
Timofei Baranov: The Inn Keeper
Mairam Sokolova: Mother Superior
Goran Jurić: The Inquisitor
Sergei Prokofiev, composer/libretto
Valery Bryusov, story
Emma Dante, director
Roberto Gabbiani, chorus master
Carmine Maringola, set designer
Vanessa Sannino, costume
Manuela Lo Sicco, choreography
Cristian Zucaro, lighting
Sandro Maria Campagna, master-at-arms

访问罗马的一周只有两场《火天使》可看,所以我就都看了。要坦白的是,我是要到罗马,研究了这里的乐团和剧院的节目,才知道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的七部歌剧之一。不过后来对唱片目录的调查,让我回想起了雅尔维在 DG 那套录音的封面

既然这部剧比较生僻,就花点笔墨稍微转述一下介绍。《火天使》是普罗柯菲耶夫倾注了多年心血的一部作品;虽然完成,但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得到上演的机会。他可能也是害怕自己的作品没有机会被听到,于是把歌剧中的素材用到了第三号交响曲里面。这大概也解释了作品给我的似曾相识的感觉。

剧本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这主要是一个女神经病(Renata)的拧巴故事。这个女的可能有妄想症,小时候能看见一天使(Madiel)。天使指导她行善修行。等到她长大了,想跟天使来个“灵与肉的结合”。天使就火了,然后走了。但天使说他会以凡人的形态回来。她后来就遇到一个帅哥(Otterheim),认定这帅哥就是天使。帅哥否认,不过这女的还是跟他结合了。但渐渐地,帅哥不开心,然后出走了。这女的于是也出去找他。以上是第一幕里女神经病自己介绍的故事背景。有个士兵(Ruprecht)住旅馆,听到隔壁房间这女的在发癫。过去安抚了她。他觉得她长得还不赖,就追求她,但被拒绝了。在这段情节里女的介绍了她的故事。女的决定带着士兵当备胎去找帅哥。一番涉及了巫术和科学的奇遇之后,女的竟然在街上看到了帅哥,追过去之后,再次被拒绝。女的由爱生恨,决定让士兵和帅哥决斗。士兵很不情愿,但还是去约架了。等约好架,女的又反悔了,让士兵绝对不可以伤害帅哥,不然恨死他。士兵很绝望,抱着必死决心跑过去决斗,但总算是没有死。女的突然就幡然悔悟了,决定士兵才是她的天使,要和他好。士兵吃了这几趟亏,总算是把她拒绝了。然后一段意图不是很清楚的浮士德和梅菲斯托的剧情。最后女的到了修道院。修道院怪事频发,然后决定要驱魔。这时候修女们分成两派,大部分觉得这女的有问题,小部分在保护这女的。然后驱魔师来了,一团混战之后,不知怎么搞的女的就封圣了。全剧终。

如果读者觉得我的重述很费解,我的感受也确实如此。可能普罗在选择剧本的时候看中的是其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的冲突吧。这个剧本的人物设定在我看来对女性观众挺不友好的,但剧情因为 Renata 的意图变化而转折的时候,比如当 Ruprecht 约战归来,Renata 叫 Ruprecht 不要去决斗也不要伤害 Otterheim 的时候,引起女观众难为情地笑。可能剧本对女性心理的刻画也有其现实依据吧。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演职员表里面没有天使和帅哥。这是因为他们是无台词角色。他们由舞蹈家在舞台上表现,这些舞蹈并不容易,我认为他们的姓名应该提供在歌剧院的网站上。

这是一个服装布景忠实于歌剧原作设定(中世纪)的制作,我觉得挺好。上面已经提到这部剧用舞蹈来表现两个重要角色。实际制作中的舞蹈角色非常多,难度也挺高。第二幕表演被科学家控制的尸体的演员,跳完了躺在桌上猛喘气,我看着都觉得累。感觉是下了血本了,但整个舞台显得很 busy,第四幕浮士德和梅菲斯托的剧情,本来就有些费解,加上舞蹈,简直不知道往哪里看。

俄语演唱。(跑到意大利听俄语歌剧我也是佩服自己。)因为是新剧(这是俄语版的罗马歌剧院首演,而且意大利语版的也是几十年前演的了),所以也没什么参考。直观觉得演唱家水准在线。乐池里的支持也很到位,有些贝尔格式的段落演得酣畅淋漓。

看了两场演出,第一场是在看台。我对视线和距离没什么意见,不过座椅真的是非常硬,看完累极了。第二场在底楼,座椅就舒服很多。罗马歌剧院比较小,灰扑扑的,感觉亟待整顿。剧院见缝插针的展示了一些和歌剧有关的有趣物品,没有设单独的博物馆和商店。场刊很详尽精美,记得似乎是 14 欧一本,除了剧照还有深度文章。可惜只有意大利语的版本(含足本意大利语歌词翻译)。英语的内容仅限于故事大纲。

The Fiery Angel

Alejo Pérez conducts Teatro dell’Opera di Roma

Leigh Melrose: Ruprecht
Anna Victorova: The Inn Owner
Ewa Vesin: Renata
Mairam Sokolova: The Fortune Teller
Domingo Pellicola: Jakob Glock
Sergey Radchenko: Agrippa von Nettelsheim
Petr Sokolov: Mathias Wissmann
Murat Can Guvem: The Doctor
Maxim Paster: Mephistopheles
Andrii Ganchuk: Johann Faust
Timofei Baranov: The Inn Keeper
Mairam Sokolova: Mother Superior
Goran Jurić: The Inquisitor
Sergei Prokofiev, composer/libretto
Valery Bryusov, story
Emma Dante, director
Roberto Gabbiani, chorus master
Carmine Maringola, set designer
Vanessa Sannino, costume
Manuela Lo Sicco, choreography
Cristian Zucaro, lighting
Sandro Maria Campagna, master-at-arms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BRUCKNER Christus factus est
  • BRUCKNER Ave Maria
    • Netherlands Radio Choir
    • Klaas Stok, chorus master
  • MAHLER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 Fang Ying, soprano
    • Karen Cargill, mezzo-soprano
    • Netherlands Radio Choir / Klaas Stok, chorus master
    • Hong Kong Philharmonic Chorus / Apollo Wong, chorus master

出行之前的最后一刷,很欣慰能把这一轮梵志登的演出看完。因为之前有演出取消,我选择了换票,所以看了两轮,有些疲惫。第一场是我一开始订的,非常正;第二场给我换了个比较尴尬的座位,梵志登把两位独唱歌手都挡住了。

演出方面是合乎预期地好。现在我已经认为港乐的高水准是理所应当了。两位歌手也很棒。看见方颖,想起在纽约的那段日子,忍不住的伤感。(我在纽约几乎没听过梵志登,虽然那时他也指挥纽约爱乐。)来访的荷兰广播合唱团先演了两首布鲁克纳无伴奏合唱。略无感。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黄俊讳:迷宫崩塌
  •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 PROKOFIEV Suggestion Diabolique
    • Rachel Cheung, piano
  • CORIGLIANO Symphony no. 1

开场的《迷宫崩塌》是委约的新作。八分钟长,分为“迷宫”和“崩塌”两段。配器宏大,音乐语言容易接受,有一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既视感。作曲家安插了小军鼓从后场走到前场又返回的戏码,被闭着眼睛欣赏察觉声场变化的我察觉到了(今天难得没有犯困)。作曲家就坐在我这一排最左边的座位。散场的时候遇到他,我向他表示祝贺,也表示很喜欢这部作品。

接下来拉威尔的协奏曲由本地钢琴家张纬晴主打。这个演绎听起来颇不寻常,乐队和钢琴都追求较为粗犷的表达,不是很注重音色的雕琢,但在节奏和强弱对比上做足文章。这是一个很有启发的演出,我听到了一些以前没怎么注意到的内声部。(第二乐章自然还是很感人。)安可了普罗科菲耶夫早期的 Suggestion diabolique。这属于展示技术肌肉的作品,演出得很成功,而且和正式节目搭配得妙。

下半场是 Corigliano 的第一交响曲。港乐这一套节目有两个作曲家到场也是没想到。在开始演奏前,Corigliano 还深情地介绍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简言之,这是一部悼亡的作品,死者是作者的朋友们,尤其第一乐章是关于一个将死而未死的朋友。场刊收录了他所讲内容的 90%,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阅读。这也是一部编制巨大的作品,从谢幕的情况来看,参演的应该还有编外音乐家——话说拉威尔也采用了相当大的编制。我觉得今天的票价和上座率都不是很对得住出勤的音乐家们——从听感上来讲,引入的材料(阿尔贝尼兹的探戈等)没有被发展,有些可惜;再有就是演奏方面可能太“美”了,我体会不到作品中的悲剧气质(当然也可能是没写出来)。作品响的时候很刺激,遇到合适的唱片的话还是可以收的(今天没有)。

散场后走到大堂看了一下开场前没来得及看的画展。画家是陈锡灏。我很喜欢其中几幅香港题材的作品,甚至动了买的念头。跟旁边看起来不像观众的几个人搭话,原来画家就在其中。可惜画家的报价超过了我的支付意愿。坦率地讲,我只是被题材吸引,但并没有被画家的画艺征服,因此内心的出价并不高。画家的报价应该也并不过分,只能说我不是他的目标客户吧。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 SCHUBERT Schwanengesang, D957: 4. Ständchen (arr.: Liszt) (encore)
    • Khatia Buniatishvili, piano
  • BRUCKNER Symphony no. 7

这几日香港凄风苦雨的,心情灰暗,我又突然食物中毒(就算吧),没有把远道而来的 L.N. 与夫人陪好,实在是非常之罪过。

L.N. 出于非常庸俗的理由今年选择了这一场过来看。上半场的莫扎特第一乐章我有些走神,回过神来已经到了华彩,感觉很特别,应该是一个另类的版本。二三乐章弹得很有诗意,和乐队的应答有满满的友谊的气味。几次返场之后——Buniatshvili 是我见到的第一个猛抛飞吻的演奏家,一会儿她还将让我再吃一小惊——钢琴家加演了舒伯特的小夜曲。我现在听这首曲的声乐版多过改编版,感觉改编加入了许多吟叹。根据 L.N. 的回忆以及新专辑的印证,确认了是李斯特的正式版(S560/7)。

下半场的布鲁克纳第七我一般视之为畏途,基本上不会主动听这个作品的唱片。但梵志登的港乐本晚演奏的非常好,把音乐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轮廓勾勒得十分清楚。这是极高的视听享受,但一切似乎都很顺,我忍不住想虔诚的布鲁克纳难道就完全没有挣扎?

完了是签售环节。因为前两年 L.N. 看的都是指环,没签售,所以这次一定要体验一下。等谢幕完出来,号刚刚倒我这里就没有了。来了个工作人员反复劝说我们离开(L.N. 和夫人甚至还在后面),我忍不住怼了回去,大意是我们买了最贵的票坐在前面并且捧场音乐家到最后不应该受这种待遇(而且这种安排还激发了观众中的一些短跑选手在最后一个音符一落地就健步冲出去排队:这种管理简直弱智)。我坚持要排在后面,因为签不签最后取决于演奏家。结果他们甚至还派了一个工作人员就排在我面前。过了一阵有工作人员(可能是因为我正气凛然且前面有人放弃)给了我一个号,然后那个排我前面的工作人员排到了我后面(手动白眼)。

(如我所料)排到我的时候没有查号就签了。本来只让签一张的,给了两张也都签了(还有一张拉赫玛尼诺夫)。工作人员还主动安排了合影环节。然后钢琴家就拉住了我的手。她的手真软呐!不过几张照片都没照清楚,甚至有一张我们两个都是闭眼的…L.N. 也签到了,也没拍好,不过反正他都是加个水印发朋友圈的,并不碍事(手动笑哭)。这最后的反转完全冲淡了之前排号的不快。很期待有时间能静下心来听她的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