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September 2018

Hong Kong Philharmonic

Huang Yi conducts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Austin YIP Metamorphosis 叶浩堃:破茧
  • CHEN GANG and HE ZHANHAOThe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 陈刚、何占豪: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 Wang Zhi-Jong 王之炅, violin
  • DING SHANDE Long March Symphony 丁善德 :长征交响曲

前两年国庆都要回内地,今年终于赶上了国庆音乐会。指挥是年轻的黄屹(令人满意)。开场有奏国歌项目,外宾都起立致意了,极个别香港观众表现令人遗憾。

第一个节目是本地作曲家叶浩堃受卡夫卡的《变形记》启发写的《破茧》,我由于起太早又没有休息,无法集中精神听,现在什么都记不得了。

然后是大俗《梁祝》。我对这个节目的期待完全来自王之炅:听说她很多次,却一次都没听过。她拉一把由中华基金会提供的 1716 年斯特拉迪瓦里。这个演出给我的印象不深;可能是作品的原因。她没有加演。我买了她的专辑(西贝柳斯和斯特拉文斯基),之后再研究。

下半场是长达 66 分钟的长征交响曲。作曲家丁善德 36 岁时留法,在梅西安手下学分析,和柯普兰、格拉斯、皮亚佐拉、昆西琼斯是同门。他在 50 岁左右写下这部作品,写作时曾到长征旧迹采风。这部献礼之作出乎意料地好。第一乐章和谐谑曲有强烈的肖斯塔科维奇的意味,而慢乐章听起来很法派;但并不是说没有他自己的风格。和声比《梁祝》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下次见到唱片我会买来再听一下。

Angela Hewitt

At Grand Hall, Lee Shau Kee Lecture Centre
Complete Well-Tempered Clavier

  •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I

港大两年上齐钢琴文献的新旧约,口味不可谓不硬核。这次的平均律分两场,时间安排容易些,但对演奏家和听众构成了更大的考验。

这种节目还是带着导航(乐谱)更容易听进去。但第一场比较匆忙,也没有意识到;所以只看谱听了第二场。钢琴家看起来是背谱演出的,但第二场(本场)开场之前看见工作人员往琴里塞了个 iPad,可能只是保险起见。这两天的钢琴是 Fazioli,和第二次录音的是同一品牌(几乎一定是同款)。红色琴凳和裙子看起来很衬。

这是第一次现场听这位在 CD 上已经十分熟悉的演奏家。赫薇特的处理对现在的我来说有点浪漫了,但是也能自圆其说。各声部的分别呈现很有说服力。特别匆忙的段落觉得不是很齐整,对于一位六十岁的钢琴家,这么高强度的节目,我认为不必苛责。她每次完成一个半场演出谢幕,总是要把一口气吐尽,鞠九十度的躬。我几乎也感到作品的实在重量。对照手上的谱(Kroll 1866 版),她用了更多的装饰音,我觉得加得很好;不过她演奏有的重复段落而略过其他让我觉得不够统一。由于头一天已经参加签售了,我没有再排一次队专门问她。

朋友帮订了非常好的座位,刚好能看见键盘和钢琴家的手。还认识了新朋友,觉得很幸运。

Hong Kong Philharmonic

Edo de Waart conducts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Concert

  • ROSSINI William Tell Overture
  • ADAMS Saxophone Concerto
  • PIAZZOLLA Tango etude (encore)
    · Timothy McAllister, saxophone
  • BRAHMS Symphony no. 2

Post-concert recital

  • BACH Cello Suite no. 1: Courante
  • DEBUSSY Syrinx
  • (New composition by HKPhil staff)
  • PIAZZOLLA Tango etude (another)
    · Timothy McAllister, saxophone

这次打卡前任总监迪瓦特,两个乐队作品的演绎我都很满意;可以算是华丽了。这次的主题不知道是不是“由大提琴奏出引子的作品集”。

亚当斯的萨克斯协奏曲是中国首演。这部作品正是为今晚的独奏家 McAllister 量身打造的。作曲家在作品里融入了爵士风格,但主打风格还是他自己的简约主义。我的感觉是作品并没有去到尽,不过瘾,没有《蓝色狂想曲》那种一听难忘的爵士乐句。比较特别的是这次音乐会后又安排了独奏会。有一首作品是港乐的一名管理人员仿照 Syrinx 为演奏家写的,听起来确实神似。但毫无疑问皮亚佐拉的两首(算上安可)练习曲是最正的。

这次不满的是在听勃拉姆斯的时候忍不住复盘白天上课的情形(其实自己觉得上得挺好的,也没有意外)。连续两个星期无福消受。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aap van Zweden conducts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BRAHMS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 CORIGLIANO The Red Violin (excerpt) (encore)
    · Joshua Bell, violin
  • MOZART Symphony no. 41, Jupiter

这次的主题是“一度和父亲闹了矛盾的作曲家的音乐”。我觉得这种说法比上次的更加无厘头。

第一个作品还是发呆为主。《学院节》我最早时是很喜欢的,但终究让位于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成了余生不再听也不会遗憾的作品。

这场节目最值得期待的无疑是贝尔的西贝柳斯。这也是我听过他的为数不多的几次演出中最让我满意的一次。近听他音色十分美妙,音量也足。我以前不觉得贝尔是技术型的演奏家,现在我觉得是了。除了一次因为弓毛断掉出了瑕疵,一切都很理所当然。也许是作品的冷峻压住了他柔媚的个人风格,另外加分。

下半的莫扎特我本来可以细细欣赏;可惜到第二乐章中间喉咙特别痒,痒到我想提前离开,但左右都是十多个座位。忍得非常痛苦,眼泪一把一把的掉,袖子都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