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y 2018

Aida

Daniel Oren conducts Teatro alla Scala

  • Krassimira Stoyanova: Aida
  • Fabio Sartori: Radames
  • Violeta Urmana: Amneris
  • George Gagnidze: Amonasro
  • Vitalij Kowaljow: Ramfis
  • Carlo Colombara: Il re
  • Marta Romagna: Akhmet
  • Maria Celeste Losa, Mick Zeni: Couple of savages
  • Franco Zeffirelli, staging
  • Marco Gandini, staging revived
  • Lila de Nobili, sets and costumes
  • Marco Filibeck, lights
  • Vladimir Vasiliev, choreography
  • Lara Montanaro, choreography revived

兴奋的斯卡拉第一夜。刷票刷了好几天,刷出了最贵的前排包厢票,剁手拿下。视线极佳(见照片);美中不足在于乐池发出的光线比较强,有些干扰。包厢极小,座位是 2 × 3 的格局,每排两个。邪门的是,两个座位是面对面放的,坐起来非常局促,很不舒服。三节演出我换了不同的坐姿,都不舒服。到三四幕的时候,我后面的人离开了,从第三排过来的大妈哮喘般的呼吸声让我分神。字幕的位置也很奇葩,我一度放弃了字幕。要享受歌剧的话最好还是池座前 10 排中间,且前排没有大高个子,周围没有噪音源。

这是为 Zeffirelli 95 岁生日祝寿而重开的一个 1963 年的旧制作;不然的话我很难想象欧洲人制作的歌剧如此保守。之前看过他为 Met 制作的版本,两个非常相似。我两次看过 Met 的版本,觉得可能也是他的手笔,查证之后发现是 Frisell 2012 年的;再倒回去看 Zeffirelli 为 Met 制作的版本的照片,感觉没有更新的必要。三个制作都差不多。Frisell 12 年的版本布景更华丽逼真些,还动用了动物演员(人各有所好,我不评论),但斯卡拉的芭蕾更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奴隶们(见照片)由穿了深色紧身衣和面罩的白人扮演:这在美国得算丑闻了吧?
音乐方面,我只能说:无可挑剔。歌手和乐队都是最高水准的(不过同行的两个同事对演员们的颜值表示了强烈不满);Stoyanova(第一次听)和 Urmana 的两个女主角分庭抗礼,十分精彩。音响效果方面——先说数字:斯卡拉剧院比大都会小得多。我用 Google Earth 比较了一下。如果把斯卡拉算成一个 1 × 2 的矩形,大都会就是一个 1.7 × 3.3 的矩形。体积应该是五六倍的差距;演出空间的大小关系大致也是这样。听惯了大都会,在斯卡拉这个“浓缩”的空间里有一种被音乐团团包围的感觉,非常美妙。因为剧院小,所有后排座位离舞台都不算远,因此价格也比较坚挺;对观感有顾虑的朋友其实可以放心买。

Đặng Thái Sơn

At Hong Kong City Hall

  • SCHUBERT Allegretto in C minor, D. 915
  • SCHUBERT 12 German Dances, Op. 170, D. 790
  • CHOPIN Barcarolle in F-sharp, Op. 60
  • CHOPIN Andante spianato et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Op. 22
  • PADEREWSKI Melody in G-flat ,Op. 16, No. 2
  • PADEREWSKI Legend in A-flat , Op. 16, No. 1
  • PADEREWSKI Nocturne in B-flat , Op. 16, No. 4
  • PADEREWSKI Minuet in G, Op. 14, No. 1
  • PADEREWSKI Krakowiak in B-flat, Op. 5, No. 3
  • LISZT Reminiscences de Norma, S. 394
  • SCHUBERT Sonata in B flat major, D960: Andante sostenuto (encore)

香港这一阵好像特别推崇肖赛冠军,八天之内听了三个。上半场的舒伯特让人满意,不过肖邦就不敢恭维了,有些错误相当明显的。下半场潘德雷斯基的几个小作品印象不深。本来从肖邦的印象推断李斯特可能比较悬了,然而邓泰山给出了非常有说服力的演出。最后加演舒伯特降 B 大调的慢乐章,出乎意料,但效果非常好。

这篇是 6 月 12 日补记的,有些细节记得还颇清楚。我背后有讲普通话的两男一女,一路神侃,挺懂的、也挺有意思的,虽然对谈话内容我并不完全同意。他们一度对什么是“克拉克维克”表示疑惑,我忍不住插话说难道不是舒曼夫人吗,说完非常尴尬。还有就是,观众的表现很糟糕,噪音很多;余音未尽的时候还出了一个吼叫者。

Hong Kong Philharmonic

Vladimir Ashkenazy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GLAZUNOV Chopiniana
  • GLAZUNOV Violin Concerto
  • BACH Partita for solo violin no. 2: Sarabande (encore)
    · Esther Yoo 柳爱莎, violin
  • BEETHOVEN Symphony no. 6 “Pastoral”

柳爱莎很不错。最近年轻的独奏家都很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她身材高大,肩膀也很宽,比阿什肯纳齐高大半个头。过她裙子把脚挡了,也许有高跟的功劳。这次我才注到阿什肯纳齐身高比较有限。他已经到了老顽童的境界了,返场的时候一度把指挥棒叼在嘴里,最后谢幕直接把王敬拉走。他谢幕的时候还举起了贝多芬的总谱,我喜欢向作曲家致谢的指挥家。

Carmen

Yves Abel conducts Hong Kong Sinfonietta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Grand Theatre)

  • Varduhi Abrahamyan: Carmen
  • Jean-François Borras: Don José
  • Li Yang: Micaëla
  • Vittorio Vitelli : Escamillo
  • Opera Hong Kong Chorus
  • Opera Hong Kong Children Chorus
  • The Song and Dance Troupe of Fujian Opera Dance and Drama Theatre
  • Jean-Romain Vesperini, director
  • Bruno de Lavenère, set designer
  • Thibaut Welchlin, costume designer
  • Vannina Vesperini, costume special support
  • Christophe Chaupin, lighting designer
  • Etienne Guiol, video designer


汲取了多次教训之后,这个演出我在开票当天就入手了。座位很近很正,以至于结束的时候同事接到了台上抛下来的花束。如果正面也有字幕那就完美了。演出令人满意。

很久没有听《卡门》了。重逢令我更懂得比才,以及他过早地离世对音乐界是如何重大的损失。假如他能再活十年,他会给我们留下多少部不朽的杰作,而音乐史的发展进程,也会被他的工作改变。

Hong Kong Philharmonic

Gerard Salonga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DVOŘÁK Carnival Overture
  • KHACHATURIAN Gayaneh:  Ayshe’s Awakening and Dance
    — Dance of the Rose Maidens
    — Gopak
  • SCHIFRIN Mission Impossible Theme
  • MENDELSSOHN Symphony no. 4: 4th movement
  • RIMSKY-KORSAKOV The Snow Maiden: Dance of the Clowns
  • J. WILLIAMS Hook: Flight to Neverland
  • BARROSO Brazil
  • FALLA The Three-Cornered Hat: Jota
  • GINASTERA Estancia Suite: Malambo
  • SMETANA The Bartered Bride: Dance of the Comedians
  • ROSAS Over the Waves
  • TCHAIKOVSKY Swan Lake: Waltz
  • KHACHATURIAN Gayaneh: Sabre Dance
  • BACH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orch.: Stokowski)
  • BIZET Carmen: Les Toréadors
    · Cirque de la Symphonie, special guest

这套节目叫《交响马戏团》。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乐队演奏的时候会有杂技演员(没有动物)随着音乐表演。有灯光设计。不是每首曲子都伴有杂技表演。

可能原教旨主义者会对此嗤之以鼻(我右手边大约有 10 个连续的空座位,左边的 七八个座位也仅有两名观众),但我的观感相当正面。音乐大都是讨喜的小曲,演奏可靠。演员们(总共有七名演员)的表演令人折服,他们也一度做出令人窒息的高难度(危险)动作。我最欣赏的节目是《天鹅湖》的圆舞曲。当演员们腾空而起的时候,那感觉甚至比观赏芭蕾舞还要满足。(我马上就看一下 Semionova 的录像来证明自己是错的。)还有一个换装的表演令我觉得惊奇,它类似川剧变脸,但做出来的是全身换装的效果,换一次不到一秒钟。巴赫的托卡塔与赋格是一个纯粹展示力量的节目,高矮两个男演员,涂上银粉,表演各种合体;我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的节目,但不得不佩服他们的体格与力量。

这场节目由香港电台录像制作并将在电视上播出。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oe Hisaishi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HISAISHI The East Land Symphony
    · Louise Kwong 邝励龄, soprano
  • HISAISHI mládí
    · Joe Hisaishi 久石让, piano
  • HISAISHI Symphonic Suite Castle in the Sky
  • encores

这场音乐会因为被炒得很贵,让我觉得去听的机会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想把票出掉。然而我又懒得寻找买家,最后还是自己去了。


从好几个方面来讲,久石让的这场音乐会可以说是最“古典”的。首先,作曲家指挥和演奏自己的作品是古典音乐的光荣传统;第二,节目由严肃的上半场和娱乐的下半场组成,这也是音乐会节目编排较早的做法。

The East Land Symphony 就是上半场“严肃”的作品,感觉得到作曲家花了许多心思,旋律漂浮在极简主义背景音乐的上方,第四乐章还用了“troublesome”的 11/8 拍。第三、五乐章有女高音独唱。歌手是来自香港、现在在罗马歌剧院的年轻的邝励龄,她的声音有年轻人的尖锐,我很喜欢。我感觉这不是那些为了久石让才听港乐的乐迷喜欢的那种作品。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久石让上次来香港的演出记录,并没有安排这种严肃的作品。

下半场的两部作品都来自他的电影配乐,舞台上亮起了蓝紫色的灯光。第一部较短的《青春》(用的是令人追思雅纳切克的同名作品的捷克语标题)是为北野武的三部电影配乐的材料组成的。作曲家在钢琴上指挥。钢琴的摆位并不是和舞台水平,而是成 30° 角;我在第一排靠右的位置能看到作曲家的侧面和他背后的王敬。第一乐章《夏天》来自《菊次郎之夏》,是我参加音乐会之前知道的久石让的唯一作品。原版电影配乐开头的钢琴顿奏被改为弦乐拨弦,效果还不错。中间还有一段和王敬的二重奏,观赏效果也特别好。第二部作品是宫崎骏《天空之城》配乐改编的交响组曲,其交响化的程度明显低于 East Land,不过我很惊奇自己竟然对《天空之城》的主题如此熟悉,不知道在哪里听到的。它让我追忆起一些特别久远的事。不过这个节目对我来说是个灾难,因为钢琴被推倒了我的正前方。我只能通过琴腿下的空间看一看后排的乐手。作曲家走下指挥台在钢琴上弹了两三分钟,我能看见他的下半身。他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钢琴家。

完结的时候观众终于沸腾了(果然是节目的缘故吗),加演了好几个作品,但我一个都不认识。有一度作曲家在谢幕的时候向台下的一位观众(一个白人女性)致意,不知道是为什么。开场前,中场休息和结束后都没有办法挤进卖 CD 的临时摊位,所以就什么都没有买,甚至都不知道在卖什么。才华真是个好东西啊,能让这么多人为一个看起来这么不起眼的老头如痴如狂。

另有一个插曲可以记一下。开场之前,坐我左边的一个颇高大的女人问我能不能和她换座位,一问之下她原来是想把我换到我正后方第二排她男伴的座位。我爽快地拒绝了(我很少拒绝别人,这让我都觉得惊讶)。等到《青春》演完的时候,她特别 high,把脖子伸到后面让她的男伴亲她,还差点倒在我身上,我翻了一个梁相宜款的白眼。我很庆幸没答应她,不然还不知道要看多少这种没有买票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