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Oren conducts Teatro alla Scala
|
|
兴奋的斯卡拉第一夜。刷票刷了好几天,刷出了最贵的前排包厢票,剁手拿下。视线极佳(见照片);美中不足在于乐池发出的光线比较强,有些干扰。包厢极小,座位是 2 × 3 的格局,每排两个。邪门的是,两个座位是面对面放的,坐起来非常局促,很不舒服。三节演出我换了不同的坐姿,都不舒服。到三四幕的时候,我后面的人离开了,从第三排过来的大妈哮喘般的呼吸声让我分神。字幕的位置也很奇葩,我一度放弃了字幕。要享受歌剧的话最好还是池座前 10 排中间,且前排没有大高个子,周围没有噪音源。
这是为 Zeffirelli 95 岁生日祝寿而重开的一个 1963 年的旧制作;不然的话我很难想象欧洲人制作的歌剧如此保守。之前看过他为 Met 制作的版本,两个非常相似。我两次看过 Met 的版本,觉得可能也是他的手笔,查证之后发现是 Frisell 2012 年的;再倒回去看 Zeffirelli 为 Met 制作的版本的照片,感觉没有更新的必要。三个制作都差不多。Frisell 12 年的版本布景更华丽逼真些,还动用了动物演员(人各有所好,我不评论),但斯卡拉的芭蕾更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奴隶们(见照片)由穿了深色紧身衣和面罩的白人扮演:这在美国得算丑闻了吧?
音乐方面,我只能说:无可挑剔。歌手和乐队都是最高水准的(不过同行的两个同事对演员们的颜值表示了强烈不满);Stoyanova(第一次听)和 Urmana 的两个女主角分庭抗礼,十分精彩。音响效果方面——先说数字:斯卡拉剧院比大都会小得多。我用 Google Earth 比较了一下。如果把斯卡拉算成一个 1 × 2 的矩形,大都会就是一个 1.7 × 3.3 的矩形。体积应该是五六倍的差距;演出空间的大小关系大致也是这样。听惯了大都会,在斯卡拉这个“浓缩”的空间里有一种被音乐团团包围的感觉,非常美妙。因为剧院小,所有后排座位离舞台都不算远,因此价格也比较坚挺;对观感有顾虑的朋友其实可以放心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