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18

Hong Kong Philharmonic

Jun Märkl conducts Hong Kong Philharmonic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HOSOKAWA Circulating Ocean
  • FALLA Nights in the Gardens of Spain
  • CHOPIN Nocturne, op. 27/2 (encore)
    · Ingrid Fliter, piano
  • MENDELSSOHN The Hebrides Overture
  • DEBUSSY La Mer

这是我记忆中看过的港乐票房最萧条的一场。大概是复活节周末的缘故吧,因为演出怎么都算是精彩。这次是和滞留在港的 M.B. 同看,我把自己放到了第一排他后买的座位旁。

本场音乐会的主题是“海”。一开始细川俊夫的《循环海洋》还算有意思,海潮的涨落指引着观众的呼吸。不过 M.B. 认为这不是音乐。法雅的《西班牙花园之夜》让我终于打卡 Fliter。她是第一流的钢琴家。能坐在她跟前欣赏她的音乐真是太棒了(她是用 iPad 看乐谱的)。虽然人不多,但她还是加演了一首肖邦夜曲。兼有颗粒感和连绵的吟唱,摇摆恰到好处。弹到中途犯了一个还算明显的小错误,但并不让人担心。

下半的两个作品都是我以前颇为无感的。门德尔松这首维持了这个感觉。但《大海》现在已经成为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了。本场演出相当精彩,几乎是把海的炫目的波光和潮湿的泡沫摆在了观众面前。谢谢 Märkl 又一次把德彪西的作品带到香港。

Danis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Fabio Luisi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Concert Hall)

  • WAGNER Der fliegende Holländer: Overture
  • 郭文景:山之祭
  • 李飙:为纪念汶川地震遇难者而作的木琴独奏曲(安可)
    · 李飙,打击乐
  • STRAUSS Don Juan
  • NIELSEN Symphony No 5
  • GADE Tango Jalousie (encore)

我觉得本场最令人难忘的是李飙的加演。谁能想到木琴能做出这样的 sostenuto?至于郭文景的《山之祭》,如果不去附会汶川地震的话,我觉得还是不错的,但我实在没听出他的愤怒。这部作品比上次听到的他为中芭作的牡丹亭好。

瓦格纳和斯特劳斯演奏得比较轻车熟路,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尼尔森的交响曲虽然很有名,我还没来得及倾注时间来熟悉他们;依然是没办法集中精神。观众中有一个吼叫者、一个提前鼓掌的智障,也是让人心塞。最后加演一首提神的充满南方风情的 Tango Jalousie,没想到依然是丹麦作品。这首曲的名字我是问了乐团的音乐家们(他们特别高)才知道的。他们对于我对尼尔森的无感有点失望(最后其实有点儿布鲁克纳的意思)。

其实,丹麦是个令我神往的地方,神往到我仍然日日关注哥本哈根的天气。

Pelléas et Mélisande

Lothar Koenigs conducts Orchestra and Chorus of the Welsh National Opera and Die Konzertisten a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Grand Theatre)

  • Jacques Imbrailo: Pelléas
  • Jurgita Adamonyté: Mélisande
  • Christopher Purves: Golaud
  • Leah-Marian Jones: Geneviève
  • Alfred Reiter: Arkel
  • Rebecca Bottone: Yniold
  • David Pountney, director
  • Johan Engels, set designer
  • Marie-Jeanne Lecca, costume designer
  • Mark Jonathan, lighting designer

我这次跳过对于香港歌剧生活乏味的抱怨。最近生活变化有点多,都没来得及买票。到我下定决心去买票的时候,最好的票只有 15 号看台前排中间了。多亏 L.Y.P. 出让,才又多买了一场。

我以前是把这部剧作为加长版有人声的德彪西交响诗来听的,没有现场观摩过,也没有看过录像。这个制作的场景只有一套,一个巨大的骷髅挂在钢架上,大部分时间阴森黑暗,突出了剧情中的神秘与死亡气息,含义明显。随着剧情的进行,骷髅头会反射一些光影效果。不过在高座看不到骷髅头。场景的中央有一个环形浅池,对于反射光线显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歌手们常常要涉水,尤其是梅丽桑德有许多在池中滚爬的动作,不知道这对歌手们的健康会不会有负面影响。我并不喜欢这种占据了整个舞台的 set,把演员的位置都占据了。服装是素色,非黑即白,除了第四幕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改穿大红色服装,含义依然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医生的扮相酷肖作曲家(参看 15 日照片左一);是否有意为之就不得而知了。

对情节的安排,这里有两点值得一提。首先是梅丽桑德在蛹中,从鸟头人身怪物的斗篷下露出登场,她的手势暗示是她引导戈洛找到她。在结尾时,她以与登场时相同的方式再生了,比剧本更直接地点出了轮回的意义。其二是,梅丽桑德似乎和城堡中的所有人都存在暧昧关系,包括 Geneviève,以至于我不能确认谁是她孩子的父亲了。(在星期四之前我当然认为是戈洛。)

这套卡斯我一个都没听过。两场演出都听得很清楚,很不错。不过 Adamonyté 的发音,尤其是第一幕,让我觉得德语味盖过了法语味。总的来说没什么好抱怨的。剧团是和布列兹留下了(没看过的)传奇名版的威尔士国家歌剧院,乐手水准很高,和歌手们配合也好,但有些需要乐团爆发全部能量的片段太轻描淡写了。

State Academ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Russia

Kristjan Järvi conducts at Hong Kong Cultural Contre (Concert Hall)

  •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4 in G minor, Op 40
  •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 LIADOV A Musical Snuffbox, Op. 32 (encore)
  • PROKOFIEV Piano Sonata No 7 in B flat major: Precipitato (encore)
    · Denis Matsuev, piano
  • RACHMANINOFF Symphonic Dances, Op 45
  • TCHAIKOVSKY Swan Lake: Russian Dance (encore)
  • ELGAR Enigma Variations: Var. IV Nimrod (encore)

过了大半才参与到今年的香港艺术节来。拉赫马尼诺夫这个系列我很感兴趣,但不幸买票太晚,只买到这一场,还是楼上,还不便宜。

第四号协奏曲被安排在开头,温度与光线的变化令我无法集中精力(基本睡着了),略过不谈。帕格尼尼狂想曲令人振奋,但也很细腻。加演了两首,Liadov 的八音盒是经常弹的,演绎灵巧。普罗的第七号奏鸣曲末乐章一句句地推向高潮,理性而有激情。马祖已经成了更好的钢琴家。(而我还在原地踏步。)

下半是交响舞曲。感觉这几年现场听到拉赫的乐队作品的越来越多。他作为一个作曲家的成就终于得到了更高程度的认可。交响舞曲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是一份独特的音乐遗嘱。在最后的作品里,他不追求心灵的净化,没有悲哀,不和世界起冲突,也不寻求世界大同;他出人意料地从少年时的敏感多情走到了世俗喧嚣的顶点。我开始又喜欢上他了。今天我第一次见到这一位 Järvi 和他的国家交响乐团。他们对拉赫的诠释生动鲜活,令人肃然起敬。

乐队加演第一首天鹅湖的俄罗斯舞很迷人,美中不足是首席音量小了点。第二首艾尔加谜语变奏真的成了猜谜游戏,整个演奏过程我都在想我究竟听到了什么,都没认真听音乐。感觉是晚期浪漫主义。西贝柳斯?瓦格纳?马勒?都有点似是而非。离开音乐厅的时候我放空了脑子,下一个变奏从虚空中响起,艾尔加的名字终于出现在我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