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April 2015

Australian Chamber Orchestra

Richard Tognetti leads at Carnegie Hall (Zankel)

  • PROKOFIEV Visions fugitives, Op. 22 (arr.: Barshai/Tognetti)
  • MOZART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 BÉLA KOVÁCS Hommage à Manuel de Falla (encore)
    · Sharon Kam, clarinet
  • JONNY GREENWOOD Water
  • HAYDN Symphony No. 83 “The Hen”
  • MOZART Symphony No. 29 in A Major, K. 201: Allegro con spirito (encore)

需要坦白的是,我是把澳大利亚看成了奥地利才买票的。所幸节目还算有意思。事后看来,演奏也很不错——直到安可最后一个小节圆号晚节不保。

普罗科菲耶夫的 Visions fugitives 被改编成弦乐队,感觉并没有增加太多东西。大量的拨弦提醒听者作品原来是钢琴曲。可能加上管乐会有意思吧。

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是本场最大的期待。独奏家原定是 Martin Fröst,因故更换为 Sharon Kam(可是售卖的四五款 CD 全是 Fröst 的)。第一次听说她,演得很好。虽说呼吸的声音略大,但吹出来的音乐无可挑剔。莫扎特的任何作品我现在听来都像是一场歌剧,但这个协奏曲,却有点艺术歌曲的味道,充满诗情。为了答谢观众的热情,Kam 安可了一首法雅的改编曲。单簧管独奏版听起来和原作相差就有点远了;不过快速分解和弦仍然显示出她游刃有余。

Greenwood 的《水》作于 2013 年。并不算激进。Tanpura(感觉像是电子版的西塔琴)和合成器的使用给作品加上了一层异域色彩。不属于想要反复听的作品。

海顿的交响曲和安可的莫扎特交响曲乐章在饥饿中度过,没有仔细听。

总的来讲这场演出还是值得这一趟。普罗科菲耶夫和莫扎特给予意料之外的心灵安慰。

Richard Goode

At Carnegie Hall

  • MOZART Adagio in B Minor, K. 540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24 in F-sharp Major, Op. 78
  • BRAHMS Klavierstücke, Op. 76
  • DEBUSSY Children’s Corner
  • SCHUMANN Humoreske in B-flat Major, Op. 20
  • JANÁČEK On the Overgrown Path, Book I: “Good Night!” (encore)
  • BEETHOVEN Bagatelle in B Minor, Op. 126, No. 4 (encore)

我远远算不上他的拥趸,也并不激赏(或者说识别)他的风格。阴差阳错地,今天已经是一个月以内第三次看到他。没有把票让出去,又和 SR 约了听完小酌,硬着头皮去了。

节目到还合我的意。在调号的提示下,我听到了莫扎特柔版的几个惊心动魄的和弦。贝多芬的作品 78 我并不熟悉,短促意犹未尽——不过快速的分解和弦老爷子有点吃力了。勃拉姆斯的作品 76 里有我最初听古典音乐的几首曲子;听得令我满足。这是充满爱的音乐(可惜是得不到的爱)。德彪西的儿童乐园可以获得与勃拉姆斯相同的评价。这两年从国内回到纽约的时候都是在夜色中出发到机场,路上总是听米开兰杰利的德彪西;心情低落的时候,容易触景伤情。星期二的时候我还有所准备,今天全无提防,舒曼的于是就没有仔细听。

上周我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写下来,发出去。今天心中又是万语千言,不过即使是趁着一杯霞多丽之后的半分酒意,也要把它们又统统吞下去。这是我的慈悲。为什么又要把这段话写下来,是对我自己的慈悲。

Dorothea Röschmann & 内田光子

At Carnegie Hall

  • SCHUMANN Liederkreis, Op. 39
  • BERG Seven Early Songs
  • SCHUMANN Frauenliebe und -leben
  • SCHUBERT Gesänge aus “Wilhelm Meister”, D877: 4. “Nur wer die Sehnsucht kennt” (encore)
  • WOLF Goethe-Lieder: “Kennst du das Land” (encore)

1

今天大约不是听《女人的爱情与生活》的好日子。我听歌的时候,往往是把自己带入到歌者的角色的。今天只能旁观。就像唱歌的女人恋爱、结婚、生子、老去、丧偶;那个也爱她的男孩被排斥在故事之外。不想去,但也还是要去;总好过《诗人之恋》里假惺惺、恶意满满的“我不怨恨”不是?

白天的时候脑子里回放着《春天里(Im Frühling)》,想着坐在山坡上,晴朗的天空,微风吹过绿谷,把这歌儿唱出来,记不住歌词的地方就哼哼过去;而在歌的最后,我也化作一只小鸟,唱一整个儿夏天,“Den ganzen Sommer lang”。

2

从音乐会回来了。作品 39 我是不熟悉的,然而颇有几首歌令人动容。Frühlingsnacht(春夜)最后的一句是:“而那夜莺唱道:‘她是你的了!她是你的了!’”闻之心中一震,“是真的吗?”

贝尔格的所有作品都不能一次听过就爱上。这七首(其实已经听过几次的)早期歌曲也一样。怎么听起来都是冬天的感觉——哪怕那最后一首就叫做 Sommertage(夏日);Im Zimmer(In the Chamber)的香艳场面需要借助读歌词想像,我不是完全没有听到,但忍不住想了一想如果把这歌词交给比如说普契尼他会怎么写。

《女人的爱情与生活》,如我想像,对今天的我是一种折磨。听第一首就想要逃出音乐厅——当然又没有。唱到中间婚嫁的那一段,Röschmann 作出了甜蜜的表情,那真是一种另类的伤害。不该听歌的。欢乐的歌无法参与其中,悲伤的又容易更加沉溺。还是巴赫比较适合。我忍不住想,如果昨天的坏消息是来自美国邮政而不是电子邮件,那么我现在应该还不会收到,必然是另一种心情了吧。

今天以前对 Röschmann 的记忆还停留在她和 Bostridge 的《桃金娘》专辑,封面上看起来青春靓丽;今天见时,已经有了一分老态。她的音量很足,颤音的使用对于舒曼来说似乎是多了(?),高音也可以再扎实一些,但最令人无可奈何的是音色不够美。内田的伴奏倒是十分出彩,却不抢风头。作品 39 的 Mondnacht 开头一句“Es war, als hätt’ der Himmel die Erde still geküsst(好似天空默默地吻了大地),”听序奏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Andris Nelsons conducts at Carnegie Hall

  • MAHLER Symphony No. 6

先说两个事实:二三乐章用的是 Scherzo—Andante 顺序。第四乐章的大锤是两下。

波士顿帽子戏法的收官之作拿出了编制和难度都是三套节目里面最高的马勒六(我的现场马勒交响曲全集也只欠五和八,凑齐指日可待):圆号就有九把(他们名单上才六个人,估计是请了外援),几件打击乐器被挤倒后台去了。今天的演奏有了一些纰漏,主要是铜管的小错音,瑕不掩瑜。

第一乐章用了比我喜欢的要快的速度;其他乐章符合期待。这个技术上过硬的马勒六给我最大的不理解是精神上的:今天的《悲剧》是悲剧吗?那摧枯拉朽的第四乐章更像是战胜悲剧吧?抑或是我今天的心情令我无法感受到悲剧性?第三乐章慢板是我可以无保留赞美的。爱情,是马勒有而肖斯塔科维奇没有的;这是我永远把马勒放在更前面的原因。

我到场的时候座位被一个老奶奶占了。她本该在前一排,但为了尊老,我自己挤了下去(我那排没人,更舒服)。她告诉我说他的孙子在乐团里拉中提琴,是最年轻的那个。她应当为他高兴与骄傲。左边坐着两位十几岁的小妹——这几天看到她们年龄段的人还真不少,她们大概是这几天乐章间鼓掌的主力军——实际上,曲终的第一发掌声正是她们中的一人发出的。古典音乐的观众后继有人,值得欣慰。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Andris Nelsons conducts at Carnegie Hall

  • SHOSTAKOVICH Passacaglia from Lady Macbeth of Mtsensk
  •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cadenza: Beethoven/Tatzlaff)
  • BACH Sonata for Violin Solo no. 3 in C major, BWV1005: Allegro assai (encore)
    ·· Christian Tetzlaff, violin
  •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 10

Tetzlaff 的贝多芬不是人人都能喜欢的那种。入场的前几个小节感觉是从 pppfff 的意思,比较非主流。第一乐章华彩是由小提琴家从贝多芬为钢琴版写的华彩改编的,是一场小提琴与定音鼓的对话,中间还乱入了一段奇怪的东西。第二乐章的弱奏感觉是全部往 ppp 去了,虽然每个音符都听得清楚,但这种处理感觉有点过。第二乐章之后加了几个小节的华彩。第三个乐章甚至在进行中也有夹带私货。比起半年前 Znaider 正大光明的演绎,今天是不够的。积极的方面在于,小提琴家的技术是过硬的,音准无误,不过双音可以再坚实一些。在谢幕了四五次(纽约的观众就是这么热情;HA 认为乐队应该痛揍小提琴),灯光都全部亮起之后,Tetzlaff 决定回来加演巴赫的第三奏鸣曲末乐章。依然是滑腻的风格。

这次总算是听到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五和第八以外的交响曲,我之前现场把它们各自听了四次和两次。第十号感觉更慢一些,也没有太多的嘲讽意味,炸裂的时候也不多。演奏靠谱。AN 对乐队有周到的控制,作品绵长的木管段落尤其有说服力。AN 指挥的一个弱点在于,他的肢体动作太夸张了,你于是会期待乐队搞出大的动静,而这个种期望会常常落空,非常不爽。似乎除了不看他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Andris Nelsons conducts at Carnegie Hall

  • GUNTHER SCHULLER Dreamscape
    · Scherzo umoristico e curioso
    · Nocturne
    · Birth—Evolution—Culmination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7 in B-flat Major, K. 595
    ·· Richard Goode, piano
  •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 Malcolm Lowe, violin solo

Schuller 的 Dreamscape 直接写实,非常有画面感。第一乐章结束的时候乐队里有演奏员大声喊 “No”,生怕观众听不出来是噩梦。结束时乐队齐奏的突然中止则清楚地表明那正是梦醒时分。这个作品不免让人与去年柏林爱乐音乐会里 G.F. Hass 的 dark dream 比较。我更喜欢后者,更抽象一些,重在写情绪。也许应该买一个 BPO Digital Concert Hall 的会员再听一下……

莫扎特的协奏曲演奏的相当平衡。可惜听起来比较寡淡——钢琴和乐队都是——少了莫扎特的人间气息。

下半场《英雄的生涯》显然是本场音乐会的重心。我没有经历上一次听慕尼黑的那种近乎情绪失控的感觉,但今天 AN 和波士顿的演出还是有说服力的。技术上没有任何纰漏。不过第一乐章的弦乐少了点儿英雄意味,第二乐章木管部也没有吹出敌人的猥琐形象;相比几下,铜管辉煌,尤其是战斗一节,酣畅淋漓;而 Lowe 的独奏也为演出增色不少。

上一次听波士顿已经是两年前 Gatti 的马勒三(感动得稀里哗啦)。上一年因为记错了演出冲突把票送人的事情也还记得清清楚楚。那些从我指缝中刷刷流走的时间啊……

Cavalleria Rusticana / Pagliacci

Fabio Luisi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CAVALLERIA RUSTICANA PAGLIACCI
  • Santuzza: Eva-Maria Westbroek
  • Turiddu: Marcelo Álvarez
  • Alfio: George Gagnidze
  • Lola: Ginger Costa-Jackson
  • Nedda: Patricia Racette
  • Canio: Marcelo Álvarez
  • Tonio: George Gagnidze
  • Silvio: Lucas Meachem

这两个关于通奸的不光彩的故事被放在一起已成惯例,大概是“劈腿要遭”的教训一晚上要来两次才够,而被欺骗的情人的内心独白在两部戏里都是最动人的段落。在《乡村骑士》里,Santuzza 对 Turiddu 的控诉近乎直白,似乎缺乏诗情,而正因如此,歌词才合乎她的身份并充满了感染力。在《丑角》里,同样功能的段落以独白呈现,主人公暴戾外表下的脆弱才得以完全展示出来。两个人都实现了复仇,Santuzza 是用嘴,Canio 直接举起了匕首。音乐告诉我们复仇的滋味并不美。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两部戏,无法和之前的制作比较。我喜欢这个制作。把这两部戏放在一个 set 里(不知道这是不是第一次这么做)充满了巧思。和我同看的朋友认为 set 和用光的配合令制作有了伦勃朗的风格,我完全同意这真知灼见(尽管我身后 boo 的那个人可能不同意)。在《丑角》第二幕的戏中戏里,导演加入了西方市井喜剧的插科打诨,Canio 的强颜欢笑下的心潮汹涌呼之欲出,是这个制作的另一个亮点。

Álvarez 一人分饰两角,完成得很棒。他非但唱的好,也是一个极好的演员。《乡村骑士》开头的 off-stage 咏叹调瞬间让我想起《游吟诗人》里的类似桥段;《丑角》第一幕独白时的痛苦表情令人心里也忍不住抹一把泪。Westbroek 的 Santuzza 令人同情,Racette 的 Nedda 在和 Silvio 偷情那一段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路易西的乐队和歌手配合精妙;那个俗透了的间奏曲演得足够滥情。

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

At Carnegie Hall

  • WAGNER Siegfried Idyll
  •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3 in A Major, K. 488
    ·· Fazıl Say, piano
  • FAZIL SAY Chamber Symphony, Op. 62
  • HAYDN Symphony No. 80 in D Minor

萨伊的新作是为弦乐队而作,用了很多花哨的(演奏)技巧,很强烈的土耳其风。不过作曲上很传统也很好懂,不是那种我想要反复聆听的作品。他演奏的莫扎特很可靠的,和乐队的搭档把作品的歌剧意味发挥了出来,第二乐章的吟唱富有诗意。华彩有点贝多芬的味道,可惜节目单里没写明是谁的华彩。

奥菲欧的技术值得信赖。尽管没有指挥,但演奏十分齐整。团员们的个人技术也不错。

今天卡内基显然被土耳其人包场了。莫扎特的第一乐章、海顿的每个乐章之后都有热烈的掌声。谢幕很有意思,是所有团员都下场,然后又回来…包括低音提琴手(扛着他的乐器)。

The New York Pops

Steven Reineke conducts at Carnegie Hall
Let’s Be Frank

  • JOHN KANDER Theme from New York, New York (arr.: Bill Elliott)
  • ISHAM JOMNES / GUS KAHN It Had to Be You (arr.: Marc Shaiman)FM
  • DEAN KAY / KELLY GORDON That’s Life (arr./orch.: Matt Podd)FM
  • COLE PORTER Night and Day (arr.: Nelson Riddle / Tim Berens)TDS
  • RICHARD RODGERS / LORENZ HART My Funny Valentine (arr./orch.: Fred Barton)TDS
  • JOHNNY MERCER Something’s Gotta Give (arr.: Tony DeSare; orch.: Tedd Firth)TDS, SL
  • CY COLMAN / CAROLYN LEIGH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arr.: Quincy Jones)SL
  • HAROLD ARLEN / JOHNNY MERCER Come Rain or Come Shine (arr.: Skitch Henderson)SL
  • WALTER KENT / MANN CURTIS / AL HOFFMAN I’m Gonna Live Till I Die (arr./orch.: Matt Podd)RS
  • JIMMY VAN HEUSEN / JOHNNY BURKE Moonlight Becomes You (arr.: Nelson Riddle)RS
  • RAY HENDERSON / BUDDY G. DeSYLVA / LEW BROWN The Birth of the Blues (arr.: Tim Berens)FM, RS
  • KURT WEILL Mack the Knife (arr.: Steven Reineke)
  • RICHARD RODGERS / OSCAR HAMMERSTEIN II I Have Dreamed (arr.: Nelson Riddle; orch.: Tedd Firth)TDS
  • HAROLD ARLEN / JOHNNY MERCER One for My Baby (and One More for the Road) (arr.: Chris Byars)FM
  • GERALD MARKS / SEYMOUR SIMONS All of Me (arr.: Tony DeSare and Frankie Moreno)TDS, FM
  • JULES STYNE / BETTY COMDEN / ADOLPH GREEN Just in Time (arr.: Fred Barton)RS
  • C. CARSON PARKS Something’ Stupid (arr.: Tim Berens)SL,RS
  • CLAUDE FRANÇOIS / JACQUES REVAUX / PAUL ANKA My Way (arr.: Don Costa, adapted by Tedd Firth)SL
  • Medley (encore)TDS, SL, FM, RS
    ·· Tony DeSareTDS
    ·· Storm LargeSL
    ·· Frankie MorenoFM
    ·· Ryan SilvermanRS

第一次听 NY Pops。上座率和 VPO、BPO 持平,气氛还算热烈。今天是纪念 Frank Sinatra 百年诞辰的音乐会,看在 Frank 的份上来的。可惜我喜欢的 Always,How Deep Is the Ocean 都没有在节目里。

四名歌手的表现有好有坏,DeSare 感觉就完全没对,缩手缩脚没放开,Large 和 Silverman 要好些,Moreno 居中吧。但他们最好的时候也远不及 Sinatra 之十一。这么说来,那些我喜欢的歌曲,估计唱了也不会有感觉。

NY Pops 的水准就交响乐团的标准来看只能算下游,弦乐基本没有音色可言,萨克斯和铜管的独奏还有点可听之处,只是有点。指挥 Reineke 会随着音乐舞动。All of Me 是由 DeSare 和 Moreno 演奏的四手联弹,爵士钢琴颇有点新意,这也是全场唯一给 DeSare 加分的段落。

Ernani

Paul Nadler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Elvira: Angela Meade
  • Ernani: Luc Robert
  • Don Carlo: Plácido Domingo
  • de Silva: Dimitry Belosselskiy

为了领略一下多明戈在舞台上的风采,怎么也要把这部戏看了——尽管错过了列文指挥的前 n 场。不出意外,他的存在感很弱。我一开始没仔细看情节,他登场的时候,借助望远镜我觉得是他,一开腔我反而觉得那只是个像他的演员。(我一直觉得他身材高大,今天看来并非如此。)真是廉颇老矣。

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 Meade 是今晚存在感最强烈的;声音条件和技术都无可挑剔,然而对角色的演绎上似乎还有可挖掘之处。我期待着未来听她歌唱的许多年。Robert 的 Ernani 和 Belosselskiy 的 Silva 完成得都不错。

音乐上我是喜欢这个戏的,但目前而言谈不上如威尔第晚期作品那般热爱。威尔第的男主人公几乎总是在情与义之间焦灼地煎熬,这次是被逼到为了一个口头承诺自杀,好不可怜!Elvira 的殉情却引起了观众席里的吸气声,戏剧性上算是成功。不过两个人都没有当场死透,还各自又唱了几句。死不透的主角们也算是威尔第悲剧的另一个传统了。

我很少记住歌剧里的对白的;然而第一幕 Elviva 和 Carlo 所说的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秘密。”
“那你听听我的吧!”

却激起了片刻的失神。


今天旁边坐着一对台裔夫妇。老太太(按 MET 的标准其实不算老)颇为健谈。据说她女儿六七岁的时候在 MET 做过儿童演员,和多明戈同台演过 Otello。她现在 29 岁在 NYU 数学系工作。幕间又还遇到数学系的旧相识。

离开的时候地铁延误,在一号车上干等了十分钟后终于放弃,走到 Columbus Circle 搭上 A 车。我正感叹着热爱音乐的不易,恰好旁边的乘客也是从歌剧院出来,几乎就要错过回波士顿的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