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5

Richard Egarr

At Carnegie Hall (Weill)

  • BACH French Suite No. 5 in G Major
  • BACH Partita No. 6 in E Minor
  • BACH Partita No. 1 in B-flat Major
  • HANDEL Suite No. 3 in D Minor
  • HANDEL Suite No. 5 in E Major: Praeludium (encore)

我的第一场羽管键琴独奏会。我从未看过 Egarr 的照片,今天欣喜地发现他看起来比想像的年轻。他在每个作品之前都会简单地深度介绍一下它们,讲的许多对我来说都是新知(我读书少)。他在演奏会开始之前和中场时自己调琴,我一开始都不知道是他(因为没看过照片)。对他印象不错。这是第三次在 Weill,很亲密的感觉,三个吊灯非常漂亮。

演奏是另一回事。他弹出了有些出乎意料地摇摆节奏,给羽管键琴机械化的声音加上了不少人味;可惜他的技术不能完全驾驭今天的作品;有些快速段落磕磕绊绊,令我数度心头一窒。整体上没有说服力。

演奏会完了卡内基还少见地提供了免费酒水,可惜我明天要赶飞机,略过。

The MET Orchestra

James Levine conducts at Carnegie Hall

  • BEETHOVEN Symphony No. 2
  • DVOŘÁK Rusalka: Song to the Moon
  • R. STRAUSS “Cäcilie,” Op. 27, No. 2
    ·· Anna Netrebko, soprano
  • CARTER Three Illusions
  • SCHUMANN Symphony No. 2

贝多芬第二是我听古典乐入门的作品,现在不怎么听了,但听过上百遍的熟悉感一听还是很亲切。列文用了很大的编制,齐奏的时候不大听得到木管;然而木管飘荡在弦乐上方的时候是极好的。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在这里被第一次换成了谐谑曲,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听来颇有新意。整首曲子的演出有一种疾风劲草的气质;我很感动。

贝尔格的七首早期歌曲由于 Garanča“生病”而更换为列表中的两首俗曲。换上安娜自然很好(projection 到山顶毫无压力),可惜节目令人遗憾;尤其是一首理查让人无法过瘾。

下半场开始的卡特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舒曼我很喜欢,尤其是第三乐章的木管那种缠绵病榻的感觉,就是柏林大概也就这样了吧。弦乐厚实,铜管的弱奏处理也不错。整场音乐会没有因为最近听觉的连续轰炸而感到疲劳;列文的 MET 确实独特,愿他长命百岁。

Iolanta / Bluebeard’s Castle

Valery Gergiev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Iolanta Bluebeard’s Castle
  • Iolanta: Anna Netrebko
  • Vaudemont: Piotr Beczala
  • Robert: Aleksei Markov
  • René: Ilya Bannik
  • Ibn-Hakia: Elchin Azizov
  • Judith: Nadja Michael
  • Bluebeard: Mikhail Petrenko

同制作同卡斯二刷对我来说其实还是第一次,而且还是连续的两场演出,没有太多要补充的。柴可夫斯基又听一遍之后其音乐的 cheesy 本色清楚呈现,虽然男一依旧令人不满,但整部剧愉悦度有所提高,不像上一次那么不耐烦了。而巴托克每次都有新体会;他实在是太伟大,超出他的时代太多了。

今天坐得略靠后一点,加大音量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我能看见前排的观众的头神情专注地看着舞台。能凑上将近四千人——其中又有好几个可称得上朋友的——共赏巴托克,纽约是个伟大的城市。

Don Giovanni

Alan Gilbert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 Donna Anna: Elza van den Heever
  • Donna Elvira: Emma Bell
  • Zerlina: Kate Lindsey
  • Don Ottavio: Dmitry Korchak
  • Don Giovanni: Peter Mattei
  • Leporello: Luca Pisaroni
  • Masetto: Adam Plachetka
  • The Commendatore: James Morris

今天十一点半决定看《唐·璜》,十一点四十出发,一路上车都来得特别顺,到了之后买好票离十二点半幕启还有五分钟,大概创了最有行动力看剧的记录。因为是临时起意,卡斯都没看,只知道我的舞台新爱 Lindsey 演 Zerlina 以及 AG 指挥。因为中场要吃东西和买晚间场的票,直到听完全剧才有空看场刊。不过这个卡斯的好是直接就能听出来的。每一个角色都有闪亮的瞬间,完全没有单列的必要。而且大家表演得都很到位。而且 AG 今天指挥也很赞。

制作是 2011 年的制作。看起来有点破烂,不过立体的街景对于重唱的展示倒是很方便。最后唐·璜被拖到地狱的时候用了火焰效果,我坐得不算近,却也清楚地感觉到了热浪——肉测气温瞬间提升 5 摄氏度。唐·璜消失以后,舞台上的大家纷纷表示打完酱油可以回家了。我也可以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准备晚间场了。

Opera Saturday 真是令人又爱又恨。

Juilliard String Quartet

At Alice Tully Hall

  • HAYDN String Quartet in G Major, Op. 33, No. 5
  • RAN String Quartet No. 2 “Vistas”
  •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 135
    ·· Joseph Lin, violin I
    ·· Ronald Copes, violin II
    ·· Roger Tapping, viola
    ·· Joel Krosnick, cello

来纽约三年有半,我对于之前无法现场听到的乐队和舞台演出贪多务得,忽略了室内乐。回想起来目前看了不到十场四重奏,能记起名字的有 Emerson、Takács、Artemis、Hagen 和 Pacifica 几家。今天晚上是最好的——也不完全是演出的缘故,今天我坐到了看台前排正中。这种级别的室内乐团在 Alice Tully 这个不算大的场地里演出竟然有这样的空位,你不能不惊叹纽约人的任性。

不过今天不是我第一次听 JSQ:我已经在康奈尔的 08/09 Concert Series 里听过了。当时的节目里似乎也有海顿、肯定有贝多芬。第一小提琴还不是林以信,现在还无法确定是 Joel Smirnoff 还是 Nick Eanet。至于对那场音乐会的印象,除了总体感觉正面(当然也有第一次听这种级别的名团的激动),已经没有更多1。今天也不是我第一次听林以信:2009 年 2 月 20 日,在康奈尔音乐系的莫扎特生日音乐会上,他参加演奏了降 E 大调嬉游曲 K.563——我当时就爱上了这部 50 分钟的室内乐巨作,而那场音乐会也成了我一生难忘的演出。当我知道 JSQ 吸收了林以信并且要在今天开音乐会,我是十分兴奋和期待的。

开场的海顿是弦乐四重奏文献早期以第一小提琴为主导的作品。林以信确实领导了海顿的这首四重奏。他们的演奏在视觉上不说你也会觉得很有意思,一个亚裔青年和三个平均大概超过 60 岁的白人……林以信虽然斯文,但台风外向,拉琴姿态舒展(悦目),和另外三个保守的老人形成了反差。他的技巧一流,快速游走在 E 弦上的时候观众也无需担心音准;然而他的音乐是内敛的,轻易和其他成员融为一体;今天的音乐会证明 JSQ 吸纳林以信是独具慧眼、大胆正确的决定。

第二个节目是 Ran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苏文化交流时为一个苏联团写的委约作品。作曲家使用了艰深的复调技巧,也要求演奏家们动用毕生的技艺。作品有大气象,第三乐章是可爱的欢乐时光。这里,四把琴都有了充分展示的机会;JSQ 的演出令人信服。作曲家本人也来到了现场,她肯定了乐团的演奏,也收获了观众的掌声。

如果没有最后的贝多芬,那么今天这场音乐会算不算“最好”还很难说。如果说贝多芬在这部作品里的每一个音符都有它的意图,那么 JSQ 的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都阐发了它的意图。那种千锤百炼之后充满自信的演奏,套用贝多芬的提示,“非如此不可!”这都还不够“最好”;直到第三乐章响起的时候,我被合上了双眼,飘荡在音乐中。不是被感动,而像是着了魔一般,说不出是什么感觉;如果非要勉强,大概这可以叫做幸福。而这个乐章的演出,也可以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1.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开这个博客,为什么在 WordPress 丢了本篇的草稿之后还要重写的原因——为了留着往昔的回忆;它们以后将变成幸福。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记忆错误的尴尬,我将在本月中补录我在 2015 年以前观看的演出。

Iolanta / Bluebeard’s Castle

Valery Gergiev conducts Metropolitan Opera

Iolanta Bluebeard’s Castle
  • Iolanta: Anna Netrebko
  • Vaudemont: Piotr Beczala
  • Robert: Aleksei Markov
  • René: Ilya Bannik
  • Ibn-Hakia: Elchin Azizov
  • Judith: Nadja Michael
  • Bluebeard: Mikhail Petrenko

历经波折今天终于看到了这个 Double Bill,本季我最期待的几部歌剧之一(二)。

《伊奥兰塔》是柴可夫斯基中规中矩的作品,不是没有亮点,但跟《蓝胡子》放在一起只能遗憾地成为乏味的前菜。演唱上,Netrebko 自然是在整个卡斯的顶端,Markov 的唱段不多可是表现了极高的水准;Beczala 令人遗憾,总体气场不能和安娜匹配,而且还出现了技术瑕疵。

《蓝胡子城堡》虽然是写在《伊奥兰塔》之后不到 20 年,但艺术信息和音乐语言上完全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品。故事上抽象得独树一帜,想不出和哪部剧相似。它抛出的问题是“两个人可以/应该相互了解到什么程度?”Judith 想要解锁蓝胡子的一切,但最后她自己也受不了了,成为了他过去的一部分。音乐上更精彩,它就是一部超大编制带人声的交响诗,一切都被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木管部的写作尤其独特。演奏和演唱上,《蓝胡子》给两个角色,乐队与指挥提供了充分的炫技的机会。Michael 和 Petrenko 不但唱得无可挑剔,而且把抽象的剧情演得十分投入;乐队在 Gergiev 的手下成为一件巨大而灵巧的乐器,悲鸣的段落,仿佛具有灵魂一般。要是凑近一点能听得更有空间感就更好了。

两部戏共享了制作里的一些元素;但却不过度。《伊奥兰塔》开始时,3D 成像的鹿引发的观众们的惊叹,set 的北欧风格也惹人喜爱;《蓝胡子》的设定给了导演和场景设计更多的发挥空间,他们选择了引发观众想象力的简约抽象的表达而没有具体描绘城堡的七个门里有些什么(除了最后一个门)。蓝胡子的眼泪那个段落我以为处理得尤其精彩。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and Chorus

Riccardo Muti conducts at Carnegie Hall

  • SCRIABIN Symphony No. 1
  • PROKOFIEV Alexander Nevsky
    ·· Alisa Kolosova, mezzo-soprano
    ·· Sergey Skorokhodov, tenor
    ·· Duain Wolfe, chorus master

芝加哥的第三天是周日中午场,两个带独唱和合唱团的作品都是第一次听到。斯克里亚宾的第一交响曲仍旧让人兴奋。比起前天的第三号,这更像是一首一般感觉上的俄罗斯交响曲。大段大段的木管音乐使得作品十分抒情,但这种情感是直接的、也是世俗的。木管音乐里出现了打击乐;我有种心照不宣的感觉:这真是那个鬼才。不过我还是可以从中听到作曲家进化到第三号的神性的征兆。

普罗科菲耶夫的康塔塔 Alexander Nevsky 改编自作曲家之前为同名电影所作的配乐。在摆脱了录音棚的限制之后作曲家将编制提升到了他可以做到的极限,表现力很强。可惜昨夜没睡好,听到最后精神已经不能集中。

之前一直没有提演奏,因为实在是没什么好挑剔的。真的没有。